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英文缩写
CAEBV
概述

1948年,Issacs首次描述了一种类似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但症状持续较长时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不适、淋巴结病及肝脾大。1975年和1982年,Horwitz和Tobi等分别报道了上述病例并发现其VCA-IgG及EA-IgG抗体水平升高,由此推测此病与EBV持续性感染有关。Hellman等在1983年首次在2例免疫缺陷患者中应用了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这一术语。1988年Straus首先提出了CAEBV的诊断标准。

CAEBV疾病本质是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在CAEBV中,EBV感染的T细胞、NK细胞或B细胞克隆性增殖,可以是寡克隆、单克隆和多克隆性增殖,伴有EBV持续活动性感染,但主要是顿挫性感染(abortive infection),即表达有限的裂解期抗原和潜伏期抗原,较少病毒体(virion)的产生。增殖的淋巴细胞浸润到各个脏器并致受累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发热、肝功能异常、脾大和淋巴结病等IM症状持续存在或退而复现,伴发多脏器损害如间质性肺炎、视网膜眼炎等严重并发症。CAEBV预后较差,可最后并发淋巴瘤。日本Kimura等报道,82例CAEBV患者中,43%(35/82)的患者在诊断后5个月至12年内死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曾报道53例儿童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随访的42例患者中,26.2%(11/42)在发病后7个月至3年内死亡。

病因学

CAEBV的原因尚不清楚。研究人员分别从CAEBV患者来源的EBV和宿主的遗传背景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发现CAEBV患者来源的EBV毒株的BamHI右侧转录组(BART)区和必需裂解基因存在基因内缺失,其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虽然在一些B细胞类型的CAEBV患者发现穿孔素基因等基因突变,但并没有从多数CAEBV患者发现同一个遗传缺陷。近年来经过全外显子测序发现,一些血液肿瘤患者检出的体细胞驱动突变如DDX3X在EBV感染的T/NK细胞中增加。也有研究发现CAEBV与人类白细胞抗原A26呈正相关,而与B52呈负相关。

病理生理

CAEBV患者在诊断时应该没有恶性病的病理学发现。根据克隆性增生的感染EBV的细胞类型,CAEBV可分为T细胞型、NK细胞型和B细胞型。NK细胞型和 T细胞型CAEBV患者外周血中CD16+HLA-DR+的大颗粒淋巴细胞和CD4+/CD8+HLADR+的T细胞分别增多,可为寡克隆或单克隆增生;而B细胞型CAEBV患者外周血中CD19阳性的细胞明显降低。日本以T细胞型和NK细胞型多见,而美国以B细胞型为主。

临床症状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及生化学检查

多有贫血表现,因骨髓抑制、溶血性贫血等所致。血小板减少患儿也不少见,白细胞增加或减少,最终可发展为全血减少。80%病例伴有肝功能损害。

2.EBV特异性抗体检测

①VCA-IgG滴度≥1∶640,EA-IgG 滴度≥1∶160;②多数患者 VCA-IgA(和/或EA-IgA)阳性;③EBNA-IgG阴性,也可阳性。

3.组织中EBV基因组检查

①血清/血浆EBVDNA阳性,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EBV载量≥102.5拷贝/μg DNA;②受累组织或外周血EBV感染靶细胞中EBERs原位杂交检测阳性。

4.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结果缺乏一致性,差异较大。可有以下异常:①高丙种球蛋白(IgG)血症,IgG大于4g/L者并不少见;也可是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特别是B 细胞型CAEBV;②血清TNF-α、IFN-γ、IL-10和IL-6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③NK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B细胞的百分比可降低、正常或升高。B细胞减少是B细胞型CAEBV的特征。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治疗原则:抗EBV治疗对CAEBV无效。应用利妥昔单抗、免疫抑制治疗、细胞毒药物化疗、自体CTL细胞回输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暂时有效,但大多数病人会再次复发、疾病进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CAEBV 的最终的治愈性方法,但也存在较高移植相关并发症风险。减低强度预处理的Allo-HSCT方案比常规清髓预处理方案效果更好。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可应用联合化疗方案,控制病情。在化疗过程中根据临床特征和EBV载量对疾病状态进行评估,分为活动性疾病和非活动性疾病。如果在化疗期间,疾病持续处于活动状态,应尽快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活动性疾病的定义:存在发热、持续性肝炎、明显的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和/或进行性皮肤损害等症状和体征,伴有外周血EBV载量升高。

可参考下列方案进行化疗:第一步为抑制被激活的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控制高细胞因子血症。 泼尼松龙(prednisolone),1~2mg/(kg·d);依托泊苷(VP-16)每周 150mg/m2,不合并 HLH可不使用VP16;环孢素(cyclosporin)3mg/(kg·d),总疗程共 4~8周。第二步治疗期间仍持续口服环孢素2~3mg/(kg·次),每12小时1次,并持续口服小剂量泼尼松龙0.2~0.3mg/(kg·d)。第二步为联合化疗,目的是尽可能清除被EBV感染的淋巴细胞。如果EBV载量下降小于1log数量级,可重复化疗或用新的化疗方案。联合化疗方案:①改良CHOP方案(一线方案):长春新碱1.5mg/m2(最大量2mg),静脉推注,第1天;环磷酰胺750mg/(m2·d),静脉滴注,第 1 天;吡柔比星 25mg/(m2·d),静脉滴注,第1~2 天;泼尼松龙 50mg/(m2·d),口服,第1~5天。可根据患儿的情况酌情加用每周1次的VP-16,100~150mg/(m2·d)。 ②ESCAP 方案(二线方案):VP-16 150mg/m2,静脉滴注,第1天,可根据患儿的情况酌情加用每周1次;阿糖胞苷1.5g/(m2·次),每12小时1次,共8次,静脉滴注,第1天晚上开始;左旋门冬酰胺酶6 000U/m2,肌内注射,每天1次,第5~9天;甲泼尼龙62.5mg/(m2·次),每12小时 1次,共 8次,静脉滴注,第 1 天晚上开始;泼尼松龙 30mg/(m2·g;),口服,第6~9天。“第二步”中若一线治疗无效,则需二线治疗,如化疗方案均无效或病情进展需紧急造血干细胞移植。第三步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应争取经过化疗和免疫抑制治疗使CAEBV患儿在移植前达到疾病无活动,可明显改善预后;对于化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疾病活动患儿,需要紧急移植,但移植后生存率明显降低。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作者
谢正德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两册,第9版,978-7-117-32904-0,2022.04
上一篇: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