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X-连锁淋巴增殖综合征
X-连锁淋巴增殖综合征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X-linked proliferative disease

英文缩写
XLP
概述

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X-linked proliferative disease,XLP)是一种T、B细胞均发生缺陷的联合免疫缺陷病,Epstein Barr病毒(EBV)感染可加重该病的病程。1969首次报道本病,1975年发现一姓Duncan家族中的多个男性儿童或死于严重暴发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在其后演变为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淋巴瘤,被命名为Duncun病和X-连锁隐性进行性联合变异免疫缺陷病(X-linked recessive progressive combined variable immune deficiency)。1976年更名为XLP,发病率为(1~3)/1 000 000男性。我国近年来也不断有该病家系报道。

病因及发病机制

(1)遗传学基础:

突变基因XLP(LYP)定位于Xq25,包括4个外显子。其标记范围为 DXS982、DXS739、DXS1206、DXS267、DXS6811、DXS75、DXS737和DXS100。其中包含SH2。16例XLP临床表型中,9例发现XLP(LYP)的SH2区存在基因突变。其功能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表面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signaling lymphocyteactivation molecule,SLAM)有关,XLP(LYP)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称为SLAM相关蛋白。

(2)发病机制:

EBV感染可能仅为XLP(LYP)基因缺失者发生XLP的诱因,在EBV感染前就有免疫缺陷。XLP合并致死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FIM)的发病机制是淋巴细胞增殖失控,导致淋巴细胞浸润各种器官,最终导致功能障碍。XLP患者TH2细胞功能亢进,而TH1细胞功能相对低下,可能与XLP合并致死性FIM有关。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1)EBV感染前的实验室检查:

一般而言,本病在EBV感染前无任何实验室异常,仅部分病儿呈现不同程度的免疫球蛋白异常。此阶段确诊应依赖于序列分析方法以明确XLP(LYP)基因缺陷。

(2)EBV感染后的实验室检查:

①血液学改变:外周血和骨髓在EBV感染后的不同时期表现不同:早期(1~2周)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出现大量变异淋巴细胞,主要为活化的T细胞。骨髓髓系增生活跃,伴核左移。中期:外周血全血象减少。骨髓淋巴样细胞广泛浸润,主要为活化的T细胞和浆细胞,伴有细胞坏死和组织细胞吞噬血细胞现象(VAHS)。晚期:骨髓大量坏死,VAHS更为突出。②免疫学检查: EBV感染的早期,外周血T细胞和B细胞数量正常,但部分患儿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下降,多数患儿CD8细胞数量增多,CD4/CD8细胞比率降低,低Ig血症和抗体反应低下。

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下降,而合成IL-2的功能正常。NK细胞功能在EBV感染前正常,感染时增高,而感染后降低。皮肤迟发反应呈阴性。

(3)病毒学检查:

XLP患者初次EBV感染的异常反应包括抗EBV核抗原(EBNA)抗体滴度下降或缺乏,抗 EBV壳抗原(VCA)抗体滴度变化不一。PCR技术检测EBV基因组或组织化学染色发现淋巴组织中存在EBNA可明确EBV感染(阳性率可达100%)。

(4)其他检查:

FIM急性期时,肝功能异常包括血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胆红素升高。嗜异凝集反应阳性。

XLP诊断标准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EBV感染前的预防性治疗:

定期注射富含EBV抗体的免疫球蛋白,以预防FIM的发生,但其效果并不可靠。不宜接种EBV疫苗,以防发生全身疫苗扩散。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宜于15岁前进行。

(2)FIM的治疗:

直到目前仍无有效地治疗手段。鬼臼乙叉苷(etoposide)具有抑制巨噬细胞活性,可用于VAHS和骨髓再生危象。环胞菌素A已被成功地用于严重急性FIM/VAHS或XLP再障危象的治疗。

(3)低IgG血症的治疗:

给予规范的IVIG替代治疗,以预防反复细菌和病毒性感染,但不能防止日后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淋巴瘤。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作者
赵晓东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下册),第8版,978-7-117-19978-0,2015.03
上一篇:家族性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下一篇:XIAP缺陷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