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
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CVID)是一种常见的抗体缺陷病,以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伴或不伴B细胞数量降低,以及反复慢性感染为特征。该类患儿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增殖性疾病以及肿瘤的概率增高。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异。据估计,发病率为1∶10 000~1∶50 000,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大多数起病于幼儿期或青春期。CVID患儿存在T、B细胞缺陷,同时伴有固有免疫缺陷。
1.CVID分子遗传学机制
约90%CVID病例无明确的分子遗传学诊断,大多数CVID患儿为散发病例,约10%~20%有阳性家族史,其中80%的CVID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同时伴有选择性IgA缺陷(sIgAD)。基因连锁分析发现CVID可能的致病位点位于染色体4q、6号和16q。目前发现的致病位点包括:ICOS、TACI、CD19、CD20、CD81、CD21、BAFFR、TWEAK、TRNT1、NFΚB、IKZF1、IRF2BP2、ATP6AP1、ARHGEF1、SH3KBP1、SEC61A1、RAC2、MOGS、PIK3CD、PIK3R1、PTEN。
2.B细胞缺陷
多数患儿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B细胞数量大致正常,但B细胞不能分化为产生抗体的浆细胞,为未成熟B细胞,少数CVID患儿外周血B细胞减少甚至难以测出。CVID患儿B细胞缺陷包括5种类型:B细胞产生缺陷、早期外周B细胞成熟障碍、B细胞活化和增殖障碍、生发中心缺陷。B细胞的内在缺陷使其不能分泌免疫球蛋白或仅能分泌IgM,却不能完成抗体类别转化。
3.T细胞缺陷
约半数CVID患儿有T细胞功能障碍。所有CVID中,超过70%患儿CD4+T细胞减少(主要为CD4+CD45RA+初始T细胞),25%~30%患儿CD8+T细胞数量增加,CD4/CD8比值降低,部分患儿调节性T细胞减少。另外,细胞因子分泌变化,辅助性T细胞功能减弱,T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共刺激分子CD40配体表达减少等也参与CVID发病。
4.NK细胞缺陷
少部分CVID患儿表现为外周血NK细胞数量减少。
5.固有免疫缺陷
部分CVID患儿显示出DC细胞成熟障碍,引起IL-12分泌减少及共刺激因子上调,限制DC细胞同T细胞的相互作用。另外,CVID患儿TLR信号通路也存在异常,可能导致浆细胞样DC细胞反应受损和B细胞成熟障碍。
1.免疫球蛋白和抗体反应
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普遍偏低,但一般不会低至XLA水平。绝大多数CVID患儿血清IgG降低(至少低于平均年龄2SD,少数小于1g/L),大多数患儿的IgA水平较低,约一半患儿的IgM水平较低。对各种抗原刺激缺乏免疫应答,血清同族血凝素效价低下。噬菌体Φx174抗体反应显示可产生少量中和抗体,抗体类别仅限于IgM,很少向IgG转换。
2.B细胞计数
CVID患儿B细胞数量和表型异质性显著,且与临床表现密切相关。40%~50%患儿外周血B细胞轻微下降,大约13%的CVID患儿外周血中B细胞数量少于3%。淋巴结活检和直肠黏膜活检发现浆细胞缺如。外周血B细胞呈未成熟状态,此与脐血B细胞的特征类似。
3.T细胞计数和功能
大部分CVID病例T细胞亚群异常,表现为CD4+T和初始CD4+CD45RA+T细胞数量减少,CD8+T细胞数量增加,CD4/CD8比例下降(小于1)。外周血T细胞经丝裂原(PHA)诱导的增殖反应和分化能力均低下,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不足。
治疗原则是规律足量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抗生素防治感染、治疗并发症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1.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
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是基本治疗,推荐静脉输注和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推荐剂量为每3~4周400~600mg/kg,皮下注射的标准剂量为每周100~150mg/kg,维持 IgG 最低浓度至少 7g/L。对于严重持续性感染、慢性肺病和免疫性肠病,需加大丙种球蛋白用量,同时应定期监测血清IgG浓度并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
2.抗生素防治感染
在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基础上,适当增加抗生素治疗及预防感染治疗。对于反复或慢性腹泻CVID患儿,需警惕贾第鞭毛虫、弯曲杆菌、沙门菌或隐孢子虫感染。
3.并发症治疗
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淋巴组织增生性患儿,类固醇药物为一线药物。对于肺、肝和胃肠道炎症和肉芽肿损害的患儿,应在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基础上,联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4.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不推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作为CVID患儿的首选治疗方案。对于部分严重病例,如血液系统的严重改变及继发恶性肿瘤的患儿可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