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tetany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中文别名 :佝偻病性低钙惊厥;婴儿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tetany of vitamin Ddeficiency)又称佝偻病性低钙惊厥(hypocalcemia seizurewith rickets)或婴儿手足搐搦症(infantile tetany),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血钙降低而引起的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惊厥、手足搐搦或喉痉挛等症状。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特别是<6月龄小婴儿,在我国北方冬春季常见。因推广维生素D补充策略,已较少发生。
此病的病因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相同,为维生素D摄入和皮肤合成不足。能引起维生素D或钙缺乏的病因均可引发本病,特别是在应用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过程中或冬春季交替时节。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使钙向骨骼沉积,如果钙摄入不足或肠道吸收减少,则易造成低血钙;冬春交替时节患儿接触日光增多,皮肤合成维生素D快速增加,大量钙沉着于骨,血钙暂时下降而促使发病。有些患儿在遇到感染、饥饿、体液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因素时,即可发病。如长期腹泻或梗阻性黄疸使维生素D与钙的吸收减少,以致血钙降低;急性感染性疾病时,因细胞内的磷释放到细胞外液,使血清磷浓度突然增高,致血钙降低。
低钙血症是本症发病基础。钙离子对维持正常的神经兴奋传导和肌肉收缩功具有重要作用。甲状旁腺存在钙敏感性受体能时刻感知钙离子变化。一旦血钙下降,甲状旁腺合成和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增加,使骨骼脱钙以使血钙恢复正常。若甲状旁腺代偿功能不足,血钙即不能维持正常水平。若血清总钙量降至1.75~1.88mmol/L(7~7.5mg/dl)或钙离子降至1.0mmol/L(4mg/dl)以下时,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出现惊厥、手足搐搦或喉痉挛。
正常血清钙分为可弥散钙(约占总钙量的60%)和非弥散钙。前者是发挥功能的主要形式,大部分呈游离的离子化状态(即Ca2+)(约占血清总钙量的50%),其余部分与磷酸根、碳酸氢根或枸橼酸根结合;后者(约占血清总钙量的40%)与蛋白质结合,其中大部分与白蛋白结合。血清钙离子(Ca2+)浓度主要受氢离子浓度、磷酸盐离子浓度和蛋白质浓度的影响。根据公式[Ca2+]×[HCO32-]×[HPO42-]/[H+]=K+,血内氢离子浓度越高则钙离子越多,碱中毒时则相反。磷酸盐越多则钙离子越少;血浆蛋白越高则可弥散钙越少,钙离子亦相应地减少。反之,血浆蛋白低时,结合的钙也减少,钙离子相对地比较高,即使血清总钙量低到一般手足搐搦症的水平以下,可以不出现痉挛症状。当白蛋白降低时,检测的血钙水平会偏低,血白蛋白标准水平为40g/L,白蛋白每下降1g/L,血钙下降0.02mmol/L,需要校正。校正公式:校正后血钙(mmol/L)=血钙检测值(mmol/L)+0.02[40-白蛋白(g/L)]。若血钙检测值为2.2mmol/L、血浆白蛋白30g/L,校正后血钙为2.2+0.02(40~30)=2.4mmol/L。在临床工作中,当直接测定血清钙离子浓度比较困难时,可利用图表(图1)从血清总钙量及血浆总蛋白量求出钙离子量

图1 依据血浆总蛋白量及血清总钙量计算钙离子浓度
需要检测血钙、磷、镁;血碱性磷酸酶;肝功能(白蛋白);肾功能、血糖、血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以诊断或鉴别诊断。血清钙低于1.75~1.88mmol/L(7.0~7.5mg/dl)或离子钙低于1.0mmol/L(4mg/dl)。血磷水平可正常或高或低、碱性磷酸酶可正常或升 高、血镁正常或稍低。通常25-(OH)-D低于25nmol/L(10ng/ml)才会发生低钙血症。若血钙降低,甲状旁腺激素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即甲状旁腺功能代偿不足。该症时,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正常"或升高。
首先控制惊厥、解除喉痉挛;其次补充钙剂,使血钙迅速上升;然后给予维生素D,使机体维持钙稳态。
1.急救处理
立即吸氧,应用镇静、止痉剂,首选地西泮,每次0.3~0.5mg/kg静脉注射,单剂最大量不超过10mg,必要时10~15分钟后可重复1次;或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负荷量15~20mg/kg,以后每次2.5~5mg/kg,每日1~2次;或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每次40~50mg/kg,总量不超过10ml。喉痉挛时应先将舌头拉出口外,做人工呼吸或加压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术。
2.钙剂治疗
可用10%葡萄糖酸钙5~10ml加10%葡萄糖溶液10~20ml静脉滴注或缓慢静脉注射(10分钟以上),如条件具备同时进行心电监测。而后可采用10%葡萄糖酸钙(以钙元素计)1.0mmol/(kg·d)持续静脉输注,最大剂量不超过8.8mmol/(kg·d),例如10%葡萄糖酸钙4~5ml/(kg·d)用10%葡萄糖溶液150~200ml稀释,通过微量注射泵持续缓慢静注,疗程3~5天。无输液泵时,每日可重复2~3次,直到惊厥停止后改为口服钙剂。轻症,或惊厥、喉痉挛控制后先口服10%氯化钙,每次5~10ml,一日3次;服用时宜用糖水稀释3~5倍,以免刺激胃黏膜。另外,氯化钙有酸化血的作用,使钙离子浓度迅速升高,但不宜久服,以防高氯血症,一般3~5天后改为其他钙剂,如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碳酸钙等;服钙剂时应计算钙元素的量。若较小年龄患儿同时发生腹泻或各种感染性疾病时(如上呼吸道传染病),或大年龄患儿伴有肾脏疾患,在应用氯化钙时易致酸中毒,必须谨慎。
需要注意的是,静脉注射钙剂时速度不能过快,因可致暂时性血钙太高而引起心传导阻滞,发生意外危险;另外,钙剂亦勿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应定期检查输注部位,以防发生硬肿及腐烂、坏死等反应。
3.维生素D治疗
急救处理后,给予维生素D治疗,用法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活性维生素D可短期(5~7天)使用。阿法骨化醇(1a-羟化维生素D)口服剂量为30~50ng/(kg·d),半衰期为30~35小时,一天一次。骨化三醇(1,25-(OH)2-D)口服剂量为15~30ng/(kg·d),半衰期为5~8小时,每天给药2~3次。
与预防佝偻病相同。注意避免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饥饿等因素的诱导。罹患婴儿肝炎综合征时,因肝细胞受损,导致25-(OH)-D生成障碍,容易并发低血钙症,在补充维生素D同时尚需酌情给予活性维生素D如1,25-(OH)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