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早产儿视网膜病
早产儿视网膜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英文缩写
ROP
概述

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性疾病。1942年首次报道,但直到1980年才引起普遍关注,当时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提高,ROP发生率显著增加,许多早产儿因发生ROP导致失明或严重视力障碍。1991年美国多中心ROP研究小组(CRYO-ROP)调查显示,出生体重<1 251g早产儿ROP发生率 65.8%(2 699/4 099),出生体重<1 000g早产儿为81.6%(1 815/2 237)。2002年美国再次进行多中心研究(ETROP),出生体重<1 251g早产儿 ROP发生率68%(5 541/6 998)。因此,尽管经过 20 多年不懈努力,ROP仍然是早产儿的重要威胁。近年来,我国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改善,ROP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目前ROP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加强对ROP的防治非常重要。

病因及危险因素

1.早产低出生体重

ROP发病因素很多,但目前一致公认早产低体重是发生ROP的根本原因。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视网膜发育越不成熟,ROP发生率越高,病情越严重。CRYO-ROP小组研究显示,出生体重<750g、750~999g、1000~1250g早产儿ROP发生率分别为90%、78.2%、46.9%;胎龄≤27周、28~31周、≥32周早产儿ROP发生率分别为83.4%、55.3%、29.5%。

2.基因与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有些早产儿即使不吸氧也发生ROP,而有些早产儿即使较长时间吸氧也不发生ROP,提示ROP的发生有明显个体差异,可能与特殊基因有关。

3.吸氧

早产儿由于肺发育未成熟,依靠吸氧才能维持生命,但吸氧与ROP密切相关,早产儿各器官发育未成熟,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对氧极为敏感,高浓度氧可使视网膜血管收缩,引起视网膜缺氧,诱导产生血管生长因子,导致新生血管形成。吸氧是否会导致ROP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吸氧方式、动脉氧分压的波动及对氧的敏感性等。

(1)吸氧浓度:在宫内环境相对缺氧,生后空气环境氧浓度仍较高。早产儿吸氧浓度越高,ROP发生率越高,但目前很难确定吸氧浓度超过多少更易发生ROP。

(2)吸氧时间:研究显示吸氧时间越长,ROP发生率越高,但有些早产儿吸氧数天就可以发生ROP,而有些早产儿吸氧数月也不一定发生ROP。有报道发生ROP早产儿平均吸氧时间为(69±44)天,没有ROP吸氧时间为(39±30)天(P<0.0001)。

(3)吸氧方式:研究显示不同吸氧方式对视网膜血管发育产生不同的影响,吸入氧浓度波动较大、吸入高浓度氧后突然停氧,导致动脉血氧分压波动越大(尤其是生后2周内),对ROP的进展起重要作用,ROP的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

4.贫血和输血

早产儿贫血发生率较高,经常需要输血。有研究显示贫血和输血与ROP的发生发展有关,出生体重<1500g早产儿中未发生ROP者与发生ROP者的输血次数明显不同(1∶7),发生ROP 1~3期与ROP阈值病变的早产儿输血次数不同(6∶16)。

5.代谢性酸中毒

研究显示代谢性酸中毒是ROP的危险因素之一。酸中毒可引起新生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酸中毒持续时间越长,新生血管形成发生率越高,酸中毒持续1、3、6天,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发生率分别为34%、38%、55%,在酸中毒后2~5天发生率最高。

6.其他

反复呼吸暂停、感染、PaCO2过低也是ROP的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未成熟,在血管进一步成熟过程中,由于代谢需求增加导致局部视网膜缺氧,在各种高危因素作用下,使发育未成熟的视网膜血管收缩、阻塞,视网膜血管发育停止,导致视网膜缺氧。视网膜缺氧可继发血管生长因子大量产生,从而刺激新生血管形成,最终导致ROP。因此,ROP的发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视网膜血管阻塞或发育受阻、停止;第二阶段,视网膜缺氧继发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均伴有纤维组织增殖,纤维血管膜沿玻璃体前面生长,在晶状体后方形成晶状体后纤维膜,膜的收缩将周边部视网膜拉向眼球中心,引起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使视网膜结构遭到破坏,最后导致眼球萎缩、失明。

1.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在ROP发病机制中起主导作用。视网膜缺氧是导致新生血管形成的关键因素。由于早产儿视网膜存在无血管区而发生缺氧,缺氧可诱导视网膜产生血管生长因子,进而刺激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形成是一个复杂的、众多血管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调节的结果。体外研究表明,新生血管形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血管基底膜酶降解,内皮细胞趋化、迁移、有丝分裂,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相互作用,形成血管管腔和新的基膜。其中,内皮细胞起主导作用。

2.参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因子

现已发现多种因子参与新生血管生成,其中促进血管增生的因子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DGF)、β-转化生长因子、血管促白细胞生长素等。抑制血管增生的因子有: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一氧化氮(NO)等。当血管生成物质与抗血管生成物质达到平衡时,血管生成的“开关”关闭;若这一平衡被打破,血管生成物质占优势,“开关”打开,于是血管生成。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及筛查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在筛查过程中,一旦发现Ⅲ期病变,应及时开始治疗。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激光和手术治疗对视网膜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性,治疗后视网膜血管不再继续发育,从而导致视力受损。近年,药物治疗成为研究热点。

1.药物治疗

ROP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治疗ROP,目前美国FDA已批准4种抗VEGF抗体药物可以临床使用: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兰尼单抗(ranibizumab,lucentis)、哌格太尼钠(pegaptanib,macugen)、阿柏西普(aflibercept,eylea)。给药方法一般为玻璃体内注射。初步结果显示有较好疗效,但具体使用方法、指征、疗程、临床安全性等问题有待更多的临床证据。

2.激光光凝治疗

随着间接检眼镜输出激光装置的问世,光凝治疗早期ROP取得良好效果。与冷凝治疗相比,光凝对Ⅰ区ROP疗效更好,对Ⅱ区病变疗效相似,且操作更精确,可减少玻璃体出血、术后球结膜水肿和眼内炎症。对阈值ROP首选光凝治疗。光凝在全麻下进行,通过间接检眼镜激光输出系统,在20D或28D透镜下进行,在视网膜无血管区施行800~2000个光凝点。以往用氩(Ar)离子激光治疗,但Ar激光属蓝绿光,易被眼球的其他结构吸收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角膜混浊、术后白内障等。现多用二极管激光治疗,二极管激光属红光或红外光,穿透性强,不易被屈光间质吸收,并发症少。

3.冷凝治疗

据CRYO-ROP小组研究表明,对阈值ROP进行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的连续冷凝治疗,可使50%病例免于发展到黄斑部皱襞、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晶状体后纤维增殖等严重影响视力的后果。冷凝治疗通常在局麻下进行,亦可在全麻下操作,在间接眼底镜直视下通过结膜透入眼内施行40~50个冷凝点。目前ROP冷凝治疗的短期疗效已得到肯定,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4.巩膜环扎术

如果阈值ROP没有得到控制,发展至Ⅳ期或尚能看清眼底的Ⅴ期ROP,采用巩膜环扎术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巩膜环扎术治疗ROP的目的是解除视网膜牵引,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及视网膜复位,阻止病变进展至Ⅴ期。

5.玻璃体切除手术

巩膜环扎术失败及Ⅴ期患者,只能做复杂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视网膜得到部分或完全解剖复位,但患儿最终视功能的恢复极其有限,很少能恢复至有用视力。

随访

针对ROP病因和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综合预防措施,对降低ROP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1.加强对早产儿各种合并症的防治

早产儿合并症越多、病情越严重,ROP发生率越高。加强对早产儿各种合并症的治疗,使早产儿尽可能平稳度过危险期,减少吸氧机会,可以降低ROP发生率。

2.规范吸氧

早产儿由于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生后常依靠吸氧才能维持生命。在吸氧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尽可能降低吸氧浓度;②缩短吸氧时间;③减少动脉血氧分压的波动。

研究显示,吸氧与ROP关系非常复杂,在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可产生多重作用或相反作用,许多环节还没有被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面对这些矛盾,在临床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尽可能使患儿病情保持稳定,使动脉血氧分压保持稳定,既要避免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又要避免发生严重缺氧,规范吸氧非常重要。

3.其他

积极防治呼吸暂停,治疗代谢性酸中毒,预防贫血及减少输血,防治感染,防治PaCO2过低。

ROP致病因素众多,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还没有单一的预防手段。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同时对高危病例进行规范的筛查,早期发现ROP病变,及时进行激光或手术治疗,避免失明。

作者
陈超;石文静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两册,第9版,978-7-117-32904-0,2022.04
上一篇: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下一篇:先天性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