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新生儿真菌感染
新生儿真菌感染
概述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可因早产、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各种疾病引起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危险因素引起新生儿全身真菌感染。当存在全身感染表现,血液或正常无菌体腔液(包括尿液、脑脊液、腹水)真菌培养阳性,则为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

中心静脉导管真菌定植是NICU患儿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使用H2受体拮抗剂或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肠外营养、静脉脂肪乳剂、气管插管、呼吸道和胃肠道念珠菌定植、细菌性血流感染以及胃肠道疾病(如先天畸形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病原学

新生儿真菌感染病原菌中以念珠菌属最常见,占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90%~95%,包括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后者包括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sis)、季也蒙假丝酵母菌(Candida guilliermondii)、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克柔念珠菌(C.krusei)等,其中白念珠菌占最常见。我国研究资料也显示,念珠菌属仍是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但非白念珠菌比例逐渐有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

流行病学

皮肤和胃肠道是最主要的念珠菌定植部位。VLBW早产儿中侵袭性念珠菌病感染发生率为1%~5%,ELBW早产儿为10%,较NICU足月儿发生率高25~30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国家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NNIS)报道,在出生体重<1 000g的早产儿中,50%的NICU真菌性血流感染率≥7.5%,25%的NICU真菌性血流感染率≥13.5%。ELBW早产儿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病死率为23%~66%,病死率与胎龄和出生体重相关,此外可影响早产儿神经发育结局。近10年来,发达国家采取多种预防措施,使早产儿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近期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NICU早产儿LOS病原中真菌占17.1%,且真菌感染可增加早产儿发生PVL、BPD和NEC的风险。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抗真菌治疗

(1)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 B去氧胆酸盐(AmBD)是广谱的抗真菌药物,对念珠菌具有高度快速杀菌作用,目前仍是侵袭性念珠菌病等真菌感染的主要选用药物,可用于新生儿侵袭性念珠菌病治疗,剂量每日1mg/kg,但其具有明显肾毒性和输注相关不良反应。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LFAmB)的抗菌谱、抗菌活性和临床疗效与AmB-D相仿,但肾毒性降低,可用于AmB-D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AmB-D治疗的侵袭性念珠菌病患儿。

(2)三唑类(azoles)

由于氟康唑在肾毒性等安全性方面的优势,目前在新生儿应用较多,其在新生儿真菌感染防治中的研究报道也最多。氟康唑在脑脊液中浓度高,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该药主要经肾脏排泄,尿液浓度高,可用于念珠菌尿路感染。IDSA指南推荐未使用氟康唑预防的患儿可使用氟康唑治疗,剂量每日12mg/kg。其他三唑类药物在新生儿的研究很少,伏立康唑对非白念珠菌的抗菌活性较氟康唑强,但缺乏婴儿使用的剂量。

(3)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

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可有效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对非白念珠菌抗菌效果好,但近平滑念珠菌有少数菌株耐药。本类药物在脑脊液和泌尿系统浓度低,不能进入玻璃体,但可进入脑组织。选用时需要进行眼底检查排除眼部感染。卡泊芬净是第一个用于儿科的棘白菌素类药物,尽管对大多数念珠菌属有效,但对季也蒙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需要达到的最低抑菌浓度较高,副作用包括血栓性静脉炎、低钾血症、肝酶升高。目前在小婴儿及新生儿的应用资料很少。米卡芬净具有广泛的抗念珠菌活性,抗菌作用强,副作用较少,最近在新生儿的研究显示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推荐剂量为10mg/(kg·d)。新生儿感染时,棘白菌素类药物应在出现对上述药物耐药或上述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而无法使用AmB-D或氟康唑时考虑使用。棘白菌素类在新生儿的理想剂量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IDSA指南推荐棘白菌素用于新生儿真菌感染挽救性治疗,或因耐药或毒性反应而不能使用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及氟康唑时。

2.血流感染时需要拔出中心静脉或深静脉置管

诊断明确后即刻拔出导管与病死率降低、感染时间缩短、器官受累减少等有关。

3.辅助治疗

中性粒细胞功能与杀灭真菌和清除真菌能力有关。在感染活动期,应纠正中性粒细胞减少,可应用集落刺激因子进行辅助治疗。

预防

由于新生儿真菌感染存在多种危险因素,首先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包括:①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②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使用抗生素;③尽量减少使用血管置管(中心静脉及动脉);④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在采用上述预防措施后,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仍然较高时考虑使用抗真菌药物预防。①氟康唑:预防性使用氟康唑可降低早产儿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发生率。IDSA推荐对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10%的中心,在出生体重<1 000g患儿中,口服或静脉应用氟康唑预防念珠菌感染,3~6mg/(kg·次),一周2次,持续应用6周。②制霉菌素:是最早用于预防研究的药物之一。制霉菌素预防的局限性为仅能在开始肠道喂养时使用,其主要用于预防胃肠道内真菌定植和播散。但念珠菌定植和播散可发生在多个部位,包括皮肤、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呼吸道等,ELBW早产儿早期常不能使用,尤其在发生肠梗阻、胃肠道疾病、喂养不耐受时,患儿不能经肠道喂养。

由于真菌感染主要发生于早产儿,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是关键,包括预防性使用氟康唑、减少使用广谱抗生素、加强对中心静脉置管管理等措施。

作者
邵肖梅;曹云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两册,第9版,978-7-117-32904-0,2022.04
上一篇:新生儿败血症 下一篇:新生儿破伤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