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intracerebellar hemorrhage
尸检报告提示,原发性小脑出血在NICU的人群中并不少见,在胎龄<32周和体重<1500g的早产儿中发生率为15%~25%,在足月儿也可发生。小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特别是产伤、缺氧和早产。在早产儿中发病机制与IVH相似,在足月儿发病机制与产伤有关。在臀位产的患儿中,最严重的产伤类型就是枕骨分离伴后颅凹出血和小脑撕裂。早产儿颅骨较软,外部压力压迫枕部也可导致顶骨下枕骨向前移位,扭曲窦汇和枕窦,从而引起小脑出血。这种情况常发生在臀位牵引、产钳分娩和应用面罩加压通气时。
小脑出血的患儿可表现为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和血细胞比容降低等急骤恶化,患儿通常有臀位难产史,临床症状大多开始于生后头2天之内,以后很快出现脑干受压症状,如木僵、昏迷、脑神经异常、呼吸暂停、心动过缓或角弓反张等。小脑出血的诊断主要靠临床医生高度警惕,确诊可通过CT或MRI。有时颅脑超声也可证实小脑出血,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本病。
早产儿严重小脑出血预后极差,即使存活也都有明显的运动和认知障碍。足月儿的预后比早产儿好,但半数患儿可发生出血后脑积水。小脑出血的治疗取决于损害的大小和患儿的临床状态,若临床情况稳定,无颅压增高的体征,以保守治疗为主;若有快速的神经系统恶化则需急诊手术。
小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常见病因有产伤、缺氧和早产。早产儿小脑出血发病机制与脑室内出血相似,在足月儿发病机制与产伤有关。在臀位产的患儿中,最严重的产伤类型就是枕骨分离伴后颅凹出血和小脑撕裂。早产儿颅骨较软,外部压力压迫枕部也可导致顶骨下枕骨向前移位,扭曲窦汇和枕窦,从而引起小脑出血,这种情况常发生在臀位牵引、产钳分娩和应用面罩加压通气时。
小脑出血(intracerebellar hemorrhage,ICEH)有4类,分别是小脑半球自发出血、静脉阻塞性出血、脑室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累及小脑、小脑撕裂或枕窦破裂等。
1.CT检查
自CT应用于临床以后,小脑出血才得以在生前明确诊断,因此CT检查是本病的首选检查项目。它不仅可以确定出血部位、范围、出血量,并可确定有无穿破脑室及脑室内积血情况,对诊断和治疗均十分必要。统计文献报告的328例小脑出血,出血量为15~54 ml不等,以8~21 ml多见,>15 ml者占36.9%;约25%显示第四脑室受压,有的可见环池及四叠体池消失。此外,尚可观察第三脑室与侧脑室是否有积血或扩大。有时小脑出血量很少,颅后窝伪影较多,必要时可行颅后窝薄扫以助诊断。
2.其他检查
疑为脑血管畸形、血管瘤等病因引起的小脑出血,应作MRI、MRA或DSA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早产儿严重小脑出血预后极差,即使存活也都有明显的运动和认知障碍。足月儿的预后比早产儿好,但1/2患儿可发生出血后脑积水。小脑出血的治疗取决于损害的大小和患儿的临床状态:若临床情况稳定,无颅压增高的体征,以保守治疗为主;如有快速的神经系统恶化则需急诊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