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皮肤含糖量也增加,葡萄糖可通过细胞膜而进入表皮细胞内。糖尿病可以引起多种血管变化,影响脂肪代谢,降低皮肤对感染的抵抗力,也容易并发某些皮肤病。
1.血管的变化
糖尿病患者的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可以广泛地发生改变。真皮的小血管内膜及内皮细胞增生,黏多糖沉积于血管壁上,白细胞及红细胞渗出。视网膜、神经及其他器官都可发生这些变化,严重时可以危害生命。
由于血管的变化,皮肤可以发生圆形、卵圆形淡褐色或暗红色斑点,直径为1cm或略小,可有水疱,也可有细薄的鳞屑,逐渐扩展而可成为不规则的大片红斑。有时多个皮损排列成线状,最常见于下肢前侧尤其胫前等处,无自觉症状。红斑逐渐变成色素性萎缩斑,表面可糜烂脱屑,经1~2年后可渐消退,而新损害往往陆续发生,因而病程可以很长。这种有含铁血黄素沉着的胫前色素性瘀点和瘢痕状萎缩的斑片较易发生于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有人称为糖尿病性皮病(diabetic dermopathy)、胫前色素性斑片(pigmented pretibial patches)或胫部斑点(shin spots)。
长期患糖尿病的患者血管张力降低,面部及肢体可有水肿性红斑而被称为糖尿病性红色病(diabetic rubeosis),发生于面部的玫瑰色红斑又可称为面部红色病(rubeosis faceii)。动脉粥样硬化是另一种常见的血管性变化,可以引起心肌梗死、脑血栓或肾衰竭而使患者死亡。小腿或足趾的皮肤可因局部缺血而光滑变凉,趾甲可有营养不良性改变,足部动脉脉搏消失,常有灼痛及间歇性跛行,在夜间睡眠及遇热时往往疼痛难忍。局部缺血及神经营养不良可使小腿、足部或足趾发生难愈的溃疡或坏疽。
2.糖尿病性大疱病(bullosis diabeticorum)
是浅表的薄壁大疱,大小不定,无炎症及自觉症状,数周后即可吸收,偶尔复发。大疱在表皮下,含有纤维蛋白及少数嗜中性粒细胞,而真皮正常。
大疱的发生原因不明,可由于局部神经营养障碍或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也可和外伤有关。有人认为糖尿病性肾病使钙及镁离子失去平衡,于是表皮容易因紫外线或外伤等物理性损伤而和真皮分离。另有人发现大疱处真皮的血管壁有IgM等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沉积,认为大疱与免疫反应所致的血管炎有关。
3.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glucagonoma syndrome)
本病又称为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necrolytic migratory erythema)。胰高血糖素瘤(glucagonoma)是α-胰岛细胞瘤,少数为良性,伴有皮肤黏膜改变多数是恶性,可转移到肝脏或其附近组织,但发展缓慢。胰高血糖素瘤能大量分泌胰高血糖素(glucagon),常伴有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低血红蛋白性贫血、消瘦、间歇性腹泻、口角炎、舌炎、静脉栓塞及精神错乱而称为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大多数患者有糖尿病,空腹血糖升高及糖耐量降低并有尿糖。血浆中有大量胰高血糖素,正常值为50~100ng/L,本病患者超过正常值的10倍。血液的氨基酸水平降低,病情加重时血沉率加快,血锌、血必需脂肪酸水平低。定位诊断包括B超、CT、MRI、腹腔动脉造影、PET及核素检查。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是胰高血糖素瘤的特征性皮肤表现,几乎所有患者的胰高血糖素瘤都可证实。皮损是大小不定的淡红斑,渐变紫红或暗红色,边界清楚,并逐渐向外扩展而常呈环形或地图状,中央部分可起水疱并糜烂。在1~2周内,疱液干涸结痂而愈,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四肢屈侧、臀部、会阴、下腹部、口及生殖器附近等处常有广泛对称的湿疹样及间擦疹样皮损,有的出现丘疹、丘疱疹或大疱,口部周围可结痂并有口角炎,舌面往往发红而成牛肉色,甲板可以萎缩。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可和低氨基酸血症有关,往往借此发现胰高血糖素瘤的存在。
病理变化主要是角化不全,角层下裂隙形成,中性粒细胞聚集形成角层下脓疱,表皮上1/2处角质形成细胞坏死、苍白淡染,表皮下1/2处角质形成细胞正常,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有轻度炎性细胞浸润。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常需和多形红斑、肠病性肢端皮炎或大疱性疾病鉴别,也易误认为湿疹、间擦疹或念珠菌感染。疑诊此病时要测定血糖、胰高血糖素及氨基酸水平。原发性胰高血糖素瘤被摘除后,皮损可迅速消失。如果肿瘤已转移,皮损消失后容易复发。
4.皮肤感染
糖尿病患者皮肤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疖病、痈等,也易患手癣、足癣、念珠菌病等真菌性皮肤病。糖尿病患者往往肥胖多汗,会阴部等处温暖潮湿,有利于微生物尤其白色念珠菌繁殖生长,因而女患者易患念珠菌性阴道炎,并伴有女阴瘙痒症。由于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尤其足部易患难愈的溃疡和坏疽,足部常因足癣而有趾间糜烂,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
5.并发皮肤病
肛门及女性外阴瘙痒症常由于念珠菌感染,全身性瘙痒症也常见,未必由于内分泌紊乱或糖代谢失常,更可能由于血管性变化而使皮肤干燥脱屑所致。
糖尿病患者常患胡萝卜素血症而称糖尿病性黄病。约3‰糖尿病患者患类脂质渐进性坏死,而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可达1/3以上,因而曾经称为糖尿病性渐进性坏死。严重糖尿病患者皮肤偶尔发生成群的发疹性黄瘤,可称为糖尿病性黄瘤。部分糖尿病患者并发睑黄瘤。
少数糖尿病患者并发血色病(青铜色糖尿病)、硬肿病、播散型环状肉芽肿、泛发性脂肪营养不良(Seip-Laurence syndrome)或迟发性皮肤卟啉症。
治疗糖尿病时,口服降糖药可引起药疹。注射胰岛素可以引起胰岛素脂肪萎缩或胰岛素脂肪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