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霍奇金病
霍奇金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Hodgkin’s disease

概述

霍奇金病又名淋巴网状细胞肉瘤,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无痛的淋巴组织肿瘤,其原发瘤多呈离心性分布,起源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以原发于颈淋巴结者多见,逐渐蔓延至邻近的淋巴结,然后侵犯脾、肝、骨髓和肺等组织。由于发病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病因学

在形态学方面,病理组织的特征性霍奇金细胞及R-S细胞,但有类似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本病可和基因及免疫有关。患者比正常人容易发生桥本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斯约格林综合征或类风湿关节炎,一般认为这些疾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带状疱疹更易并发,可由于细胞中介性免疫反应减弱的缘故。

多数患者没有可疑的诱因,有的有放射线照射或苯妥英钠等服药史。有人认为,大多数霍奇金淋巴瘤为来源于B细胞生发中心的肿瘤。也有人认为在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及体内干扰素产生较少的情况下,病毒可使脆弱的T细胞改变成瘤细胞。

流行病学

5岁以前很少发病,5岁以后逐渐增多,青春期发病率明显增多,15~34岁为高峰。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在5~11岁为3∶1,11~19岁为1.5∶1。

发病机制

霍奇金病的病因尚未阐明,病毒学说最受重视,尤其是EB病毒感染可能与发病有密切关系。EB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患者的淋巴组织中可找到R‐S细胞。患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儿发生霍奇金病比正常人群高3倍左右,而且霍奇金病者EB病毒抗体增高。80年代以后北美、欧洲和日本霍奇金病EBV的DNA检出率为15%~25%,自应用PCR技术以来EBV的DNA检出率上升至40%~60%。通过PCR原位杂交技术发现EBV的DNA只存在于R‐S细胞和单核的霍奇金细胞(H细胞)内。EB病毒潜在基因编码产物‐潜在膜蛋白(LMP)在霍奇金病中阳性率据北京儿童医院病理科分析82例中占81.7%,以混合细胞型最高,占99.9%,其次为淋巴细胞削减型占83.3%,结节硬化型占78.2%,淋巴细胞为主型占50%。年龄越小阳性率越高,5岁以下LMP阳性率100%,6~9岁为75%,10~14岁是62.5%。在电子显微镜下霍奇金病患者淋巴结连续组织培养可见两种病毒样颗粒。此外,免疫缺陷状态、辐射、药物及遗传因素等均为促发因素。Order和Hellman认为本病是以能诱导肿瘤的病毒感染开始,使淋巴组织持久增生,并引起胸腺系统淋巴细胞的表面抗原性改变。这种淋巴细胞又和正常T淋巴细胞相对抗,相互作用后导致肿瘤性网状细胞和终末期的多核巨网细胞(即R‐S细胞)形成,最后淋巴免疫耗竭而发生肿瘤。

类型

1.淋巴细胞优势型

是分化最好的类型,亦可被认为是霍奇金病的早期阶段,其恶性程度比较低,病灶常局限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临床症状很轻或没有任何不适。镜下在正常淋巴组织结构消失的区域内,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呈不同比例的增生,而常以小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司‐瑞细胞少见且不典型。淋巴结无坏死性改变。这种淋巴结与炎症性病变最难区别,容易漏诊。此型约占本病的10%~20%,预后最佳。

2.结节硬化型

此型很少演变成其他类型。好发于纵隔淋巴结,也可同时累及锁骨上淋巴结,极少见于腹腔淋巴结,临床发展缓慢。病变中有较多的胶原纤维束将肿瘤细胞分割成一个个结节。司‐瑞细胞见于裂隙状的空白内,亦称裂隙细胞,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本病半数,预后仅次于淋巴细胞优势型。

3.混合型

可由淋巴细胞优势型演变而来。临床多数有明显的症状。淋巴结的结构弥漫性消失,但在淋巴结最初受累时只有部分结构破坏,病变中有各种不同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并有典型的双核、分叶核或多核的有较大核仁的司‐瑞细胞。这种类型变化多样,典型的很易诊断,不典型的与炎性肉芽肿、结核、反应性增生易混淆。此型约占本病的10%以上。诊断时多有淋巴结外浸润,预后较差。

4.淋巴细胞削减型

可由淋巴细胞优势型直接演变,或由混合型转变而来,为淋巴瘤的晚期,是分化最差的类型,病情发展迅速。病变中淋巴细胞很少,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由透明胶原纤维构成的弥漫性硬化,淋巴细胞显著稀少,淋巴结体积可以缩小;一种主要由大量异形网状细胞组成,司‐瑞细胞容易找到。此型约占10%,预后最差。

小儿时期以结节硬化型和淋巴细胞优势型较多,这是小儿霍奇金病生存期长的原因。

组织病理

特征性皮疹内含有不典型单核的霍奇金细胞及常为多核的R-S细胞。此外,还有嗜酸性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多种细胞浸润。霍奇金细胞及R-S细胞的出现可以较晚,但为病理学特征。

R-S细胞是T淋巴细胞转变而成的瘤细胞。但有人认为细胞内有很多溶酶体粒状内质网及显著的细胞浆内微丝,因而这种细胞可能由巨噬细胞变成。R-S细胞有一个形状不一,巨大细胞核呈多叶状或是超过两个。细胞核往往在细胞中央,大小及形态常不一致,尤其陈旧损害的R-S细胞常有奇形怪状的细胞核,细胞核较多时也可在细胞浆内散乱分布,可由一个核分裂而成,提示一个核的细胞是活动性较强的瘤细胞。细胞核内有粗大的染色体及明显的核仁。核仁有不同的染色反应,由嗜酸性到嗜碱性,核仁外围有不含染色体的透明晕环。丝状核分裂常很显著。

在病情发展缓慢的类型中,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很多,而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很少或不见,未成熟的不典型单一核细胞和R-S细胞都很少。

另一型是粗大的纤维束把细胞群分割成若干限界性结节。典型R-S巨细胞少见,而细胞浆丰富而透明的R-S细胞可不少,细胞核像在小空腔内,被称为隙腔细胞。此外,还有数量不定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未成熟的不典型单一核细胞。瘤组织内可有坏死区。

典型的霍奇金病组织变化是数目不定的瘤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互相混合。还有坏死及纤维化,但没有粗大的纤维束。

还有一型是R-S细胞很多,并有广泛而弥漫的纤维形成,但没有纤维束,淋巴细胞也稀少,预后很不良好。

湿疹及剥脱性皮炎(红皮症)等非特征性皮疹内没有瘤细胞,只有非特征性炎性浸润,因而无依赖组织学检查以诊断本病。

症状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血象变化为非特异性,各种类型及各期之间差异很大,当病变局限时,血象可完全正常,在病变广泛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有贫血。晚期常有白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减少。周围血中可见司‐瑞细胞。骨髓穿刺若找到司‐瑞细胞,对诊断有特殊价值,但多不易找到。在病的Ⅲ或Ⅳ期可作骨髓活检,发现司‐瑞细胞的阳性率较穿刺涂片高。

在病变缓解时做血沉及血铜定量,若增高,是复发的征象。正常血清铜含量在学龄儿童为73~114μg/ml,此病皆增高,治疗缓解后则降至正常。若治疗后肿大的淋巴结消失,症状缓解但血铜仍高,则应考虑是否有腹腔内病灶。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化学疗法可使80%~90%患者的症状缓解,并使生命长延长。

氮芥、氧化氮芥、苯丁酸氮芥、美法仑类药物、环磷酰胺、白消安、长春碱或长春新碱都可应用。甲基苄胺缓解症状的作用较久,患者较易耐受。

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类可以暂时减轻症状。放射线或电子束可以使淋巴结暂时缩小,促使特征性皮疹消退。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作者
方洪元;齐蔓莉;邢卫斌;张秉新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下册),第7版,978-7-117-05093-7
朱德生皮肤病学,第3版,978-7-117-10837-9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下册),第7版,978-7-117-05093‐4
下一篇: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