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granuloma telangiectaticum
中文别名 :化脓性肉芽肿;肉芽组织型血管瘤
损害是隆起的球形或略扁平的结节,由豆子至樱桃大,甚至更大,基部往往较狭小而成蒂状。表面光滑,有的有颗粒状突起而不平。损害柔软而有弹性,或略硬,呈淡红或暗红色,有时带点黄色、灰色或褐色,易出血;有时表面的轻微糜烂面有少量脓液,以后可结成污痂(图1,图2)。本病容易出现在妊娠的女性,皮损较大,多发,可能与孕激素有关。

图1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一)
引自:朱德生皮肤病学.第1版.ISBN:978-7-117-29665-6.主编:

图2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二)
引自:朱德生皮肤病学.第1版.ISBN:978-7-117-29665-6.主编:
本病是一种毛细血管扩张的血管瘤,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松弛的结缔组织很像肉芽组织,以后,往往因继发性感染而发炎化脓,才有化脓菌及大量的中性多核白细胞。
本病多在皮肤穿通性外伤后,新生成的血管形成息肉状损害。
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以往认为创伤是首要病因,但大样本的研究表明只有7%的皮损继发于创伤后。推测创伤、内分泌变化、病毒原癌基因、下方细微的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遗传学异常都可能在化脓性肉芽肿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化脓性肉芽肿常在近期受损的部位进展迅速,故可能代表了血管或纤维组织对损害的应答。
低倍镜下呈外生性生长,与皮肤之间有粗细不等的蒂相连,邻近表皮多伴有过度角化或棘细胞增生,而病变处被覆表皮变扁平、萎缩或形成溃疡。由呈簇状或分叶状分布的增生性毛细血管组成,小叶内增生性的小血管多围绕一个管径较大、附有肌壁的大血管,血管之间可见急性或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多呈黏液水肿样。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有时可见较多的核分裂像,注意不要误诊为血管肉瘤。
化脓性肉芽肿偶可发生于静脉内,称静脉内化脓性肉芽肿(intravenous pyogenic granuloma)。好发于颈部和上肢,病变位于血管内,红棕色息肉样,易被误认为是机化性血栓。肿瘤起自于静脉壁,向腔内突出。镜下与分叶状毛细血管瘤相似,只是无溃疡形成或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组织变化是隆起肿瘤周围正常表皮组织向内生长,形成一收缩带,似领圈状。表皮下方有很多扩张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轻度增生。基质水肿,疏松的结缔组织可发生黏液变性。
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为毛细血管增生性肉芽肿性改变。
损害较小时可施行电干燥法或液氮冷冻,近年双波长染料激光治疗较小皮疹效果较好,如果较大,可先切除,再用电干燥法灼净基部。此外,较大皮损,可选用浅层X线放射治疗,血管增殖较快者,经过治疗后可完全消退;恢复缓慢者,在控制病情后,可联合染料激光或Nd:YAG激光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