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granuloma telangiectaticum
中文别名 :化脓性肉芽肿;肉芽组织型血管瘤
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有大量的扩张毛细血管,又称化脓性肉芽肿(granuloma pyogenicum)。本病既非化脓菌引起,组织变化又不是肉芽肿,而是含有肉芽组织形态的血管瘤,有人改称为肉芽组织型血管瘤(granuloma tissue-type hemangioma)。
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以往认为创伤是首要病因,但大样本的研究表明只有7%的皮损继发于创伤后。推测创伤、内分泌变化、病毒原癌基因、下方细微的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遗传学异常都可能在化脓性肉芽肿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化脓性肉芽肿常在近期受损的部位进展迅速,故可能代表了血管或纤维组织对损害的应答。
低倍镜下呈外生性生长,与皮肤之间有粗细不等的蒂相连,邻近表皮多伴有过度角化或棘细胞增生,而病变处被覆表皮变扁平、萎缩或形成溃疡。由呈簇状或分叶状分布的增生性毛细血管组成,小叶内增生性的小血管多围绕一个管径较大、附有肌壁的大血管,血管之间可见急性或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多呈黏液水肿样。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有时可见较多的核分裂像,注意不要误诊为血管肉瘤。
化脓性肉芽肿偶可发生于静脉内,称静脉内化脓性肉芽肿(intravenous pyogenic granuloma)。好发于颈部和上肢,病变位于血管内,红棕色息肉样,易被误认为是机化性血栓。肿瘤起自于静脉壁,向腔内突出。镜下与分叶状毛细血管瘤相似,只是无溃疡形成或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本病是一种毛细血管扩张的血管瘤,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松弛的结缔组织很像肉芽组织,以后,往往因继发性感染而发炎化脓,才有化脓菌及大量的中性多核白细胞。组织变化是隆起肿瘤周围正常表皮组织向内生长,形成一收缩带,似领圈状。表皮下方有很多扩张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轻度增生。基质水肿,疏松的结缔组织可发生黏液变性。
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为毛细血管增生性肉芽肿性改变。
损害较小时可施行电干燥法刮术或液氮冷冻等疗法,如果较大,可先切除,再用电干燥法灼净基部或用硝酸银棒涂搽以免以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