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圆柱瘤
圆柱瘤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ylindroma

中文别名 :腺样囊性癌

作者
方洪元;齐蔓莉;邢卫斌;张秉新
英文缩写
ACC
英文别名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概述

腺样囊性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有侵犯神经和沿神经分布的特点,易发生肺部转移。

流行病学

腺样囊性癌在小涎腺中发病率较高,最常见于腭部和腮腺及颌下腺,其次为舌下腺,发生于舌下腺的恶性肿瘤多为囊性腺样癌。在口底、牙龈及唇部等也可发生。腺样囊性癌的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儿童期极罕见,多见于40~60岁。

根据国内5所院校口腔病理科统计4569例涎腺上皮性肿瘤中,含腺样囊性癌455例,占涎腺肿瘤9.95%;占涎腺恶性肿瘤的24%。Spiro报告1278例涎腺癌,其中腺样囊性癌281例,占21.9%,均与粘液表皮样癌的发病率相近。

病理学

肉眼观察腺样囊性癌呈圆形或结节状,大小不等,直径2~4cm左右。大多数无被膜,向周围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少数有包膜,但常不完整,质稍硬,剖面呈灰白色或白色,质地均匀偶见透明条索、出血和囊性变。

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有两型,即导管内衬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根据此瘤细胞形成之组织结构,根据WHO分类分为三种亚型,即:腺样(筛孔状)型、管状型和实质型。

1.腺样(筛孔状)型

肿瘤性上皮细胞排列成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上皮团块,其间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圆柱状腔隙,形成一种筛孔状结构,与藕的横断面相似(图1)。此乃肿瘤性肌上皮细胞产物蓄积的结果。该产物在近细胞部分呈粘液样,嗜苏木精着色;远离细胞部分呈透明样,嗜酸性着色,以至形成电镜下的典型超微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肌上皮细胞分泌的基板、星状颗粒性粘液样物和胶原原纤维。此胶原原纤维可呈玻璃样变性,甚至占据整个囊性腔隙,形成透明蛋白圆柱体,故此瘤以往曾被称为圆柱瘤。这种筛孔状结构是腺样囊性癌典型的、最具特征性的形态结构。

2.导管型

瘤细胞排列成腺管样结构,纵向切面呈管状。小导管样结构为二三列细胞所组成,内层为立方状衬里上皮,外层为胞浆呈空泡状或透明的肌上皮细胞,形成真性腺样腔隙,腔内含强嗜伊红、PAS阳性物质。

3.实质型

实性型腺样囊性癌较少见,瘤细胞形成大小不同的巢或团片状,没有或较少如筛孔状所见的腔隙以及管状结构。大团片中央可发生细胞退变、坏死和囊性变。在此类型中可见细胞呈多形性和有丝分裂象,实质型较其他两型恶性程度为高。

腺样囊性癌的间质结缔组织多少不一,常见丰富的透明样物质,可能是结缔组织本身透明性变所致,也可能是肿瘤性肌上皮细胞产物通过基底板而进入结缔组织中。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   B超显示泪腺区占位病变,形状为扁平形、梭形或团块状,边界清楚,肿瘤较大时,后界显示不清,内回声不均,声衰减中等(图1)。瘤内有坏死腔时,可见片状无回声区。

图1 泪腺腺样囊性癌B型超声

肿瘤形状不规则,边尚清,内回声不均,声衰减中等,瘤内有片状无回声区(箭头)。

2.CT扫描   腺样囊性癌的CT征象较为特殊。早期病变局限于泪腺窝,呈扁平形或梭形沿眶外壁向后生长,可无骨破坏,但也有患者早期即出现严重的骨质破坏,呈虫蚀样改变。随着肿瘤的生长,形状可呈扁平形、梭形、团块状或不规则形状(图2),边缘欠清。肿瘤向前生长可超出眶缘并包绕眼球呈“铸造征”,向后可蔓延至眶尖,甚至充满眶尖,肿瘤可向后侵蚀蝶骨大翼骨质侵犯颞叶前极脑膜。肿瘤可侵蚀眶外侧壁骨质并向外侧蔓延,侵犯颞窝和颞肌。向上蔓延,可侵蚀眶顶骨质至前颅底。年轻患者的眶骨比老年人更易引起局部扩张而非骨破坏。少数肿瘤内可见钙化斑,为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特征。CT还可显示眶腔扩大、眶上裂或眶下裂扩大等继发改变。

图2 泪腺腺样囊性癌CT横轴位形态学模式

A.右眶泪腺肿瘤呈扁平形向眶尖蔓延(箭头);B.左眶泪腺肿瘤呈梭形(箭头);C.右眶泪腺肿瘤呈团块状,邻近骨破坏(箭头);D.左眶泪腺肿瘤形状不规则,包绕眼球,并蔓延至眶尖,眶外壁破坏严重(箭头)。

3.MRI T1WI呈中或低信号,T2WI呈中或高信号,能明显强化,大部分强化均匀(图3),少数瘤内有坏死腔,呈不强化的片状区。MRI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及向颅内和颞窝蔓延的情况。因此,当CT显示眶壁骨质破坏严重或眶上裂、眶下裂扩大明显时,MRI应作为必要检查。

图3 泪腺腺样囊性癌MRI横轴位右眶外上方异常信号(箭头)

A.T1WI呈中信号;B.T2WI呈中信号;C.强化脂抑T1WI病变信号强度不等,边界不清,侵犯眶尖、颞窝和中颅窝。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在病理上表现为低度恶性,但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术后极易局部复发,预后较差,手术宜早期广泛切除。范围较局限者即早期者,可行颞骨外侧切除(外耳道全切除术),同时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病变范围较广泛者即晚期者,应行颞骨次全或全切除的同时行腮腺浅叶或全切除,必要时切除下颌骨髁状突。如有淋巴结转移应行颈上淋巴结清扫。一般来说,腺样囊性癌对放化疗敏感性均较差,手术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手段,因此术中尽可能保证切缘阴性。对于切缘阳性、复发或晚期肿瘤,术后放化疗有可能减低复发率。对于失去手术机会者,放化疗也可用于姑息治疗,控制肿瘤发展。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9版),第9版,978-7-117-26668-0
眼眶病学,第2版 ,978-7-117-13387-6
口腔颌面部肿瘤学——现代理论与临床实践,第1版,978-7-117-06050-6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3版),第3版,978-7-117-31993-5
上一篇:软骨样汗管瘤 下一篇:乳头性汗管腺瘤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