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blue nevus
中文别名 :良性间叶黑色素瘤;蓝神经痣;色素细胞瘤;黑素纤维瘤
蓝痣(blue nevus)又称良性间叶黑色素瘤(benign mesenchymal melanoma)、蓝神经痣(blue neuronevus)、色素细胞瘤(chromatophoroma)、黑素纤维瘤(melanofibroma)等,系由蓝痣细胞组成的一种良性瘤。蓝痣有三型:普通型蓝痣、细胞型蓝痣和联合型蓝痣。普通蓝痣皮损大,常进展,且偶有淋巴结的良性转移。
蓝痣较为少见,多伴有色素痣、心脏粘液瘤、皮肤粘膜粘液瘤(LAMB综合征),并与结节性肥大细胞增生相关。其组织学与色素细胞、肥大细胞有一定关系。
通过超微结构和乙酰胆碱脂酶活性分析,推测蓝痣可能起源于雪旺细胞或内源性神经,然而蓝痣细胞内具有合成黑色素,又提示其黑色素细胞来源。蓝痣被认为是正常黑色素细胞出现在异常部位,具有异常功能。因而推测,普通蓝痣与细胞蓝痣均为来自神经嵴异常色素细胞的良性增殖。
蓝痣的蓝灰色外观主要为真皮黑色素经覆盖表皮产生的视觉作用,可见光的长波穿过深部真皮被色素细胞吸收,而短波(蓝色)不能被吸收,进而反射至视者眼中呈蓝色。爆发性蓝痣发生与日晒有关,具有蓝痣组织学特征的色素肿瘤可在无毛鼠或豚鼠用DMBA诱导产生。
普通蓝痣的黑色素细胞主要位于真皮中、下部,偶或扩及皮下组织或靠近表皮。细胞长梭形,尖端有长而带波的树枝状突,排列成束或弥漫分布,其长轴大都与表皮平行。胞质内充满细小的黑色素颗粒,多巴反应阳性。蓝痣细胞聚集处或其周围,常可见成纤维细胞和噬黑色素细胞。
细胞型蓝痣除具有树枝状突的黑素细胞外,尚有梭形细胞,胞体较大,胞核呈椭圆形,胞质丰富、淡染,内含极少黑素或缺如,常密集排列成大小不等的岛屿,周围可见大量噬黑素细胞。“不典型”蓝痣的梭形细胞核呈多形性,并见异形多核巨细胞及周围炎症细胞浸润,但核分裂相少,也无坏死,借此与恶性蓝痣区别。
蓝痣本身为细胞型或普通型,并发的色素痣为交界痣、皮内痣或复合痣,罕见Spitz痣。
一般蓝痣可稳定多年,无需治疗。对突然扩散的结节性蓝痣需组织病理学检查。斑块形蓝痣如有可疑改变,需定期检查并考虑切除。细胞型蓝痣因有恶变可能,一般应行切除。皮损切除应达皮下脂肪,以保切除完全,因细胞型蓝痣常达皮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