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leukoplakia
黏膜白斑发生于舌、颊或女阴黏膜,是略微隆起的白色或淡白色斑块,边界一般清楚。
黏膜白斑和白色角化病(leukokeratosis)常被认为同一种病,有人认为两者的临床表现相同,但黏膜白斑不能恢复,并可发展成鳞状细胞癌,是口腔或黏膜的间变性早期损害;而白色角化病是口腔黏膜的良性损害,刺激因素除去后恢复正常,病理组织中无间变现象。
颊黏膜白斑多半发生于40岁以上尤其嗜好吸烟的人,可和过度吸烟、牙齿不齐、义齿安装不好等长时期的刺激或外伤有关,其他因素如口腔不卫生、维生素B缺乏及贫血等也能发生影响。
外阴黏膜白斑可由局部不洁、慢性炎症及阴道分泌物的长期刺激引起;老年人外阴萎缩,容易发生阴唇的黏膜白斑。
黏膜白斑的真正原因不明,遗传被认为因素之一。
黏膜白斑与白色角化病临床无法区别,并有密切联系,黏膜白斑患者可以同时有白色角化病的病理改变。而长期不愈的白色角化病可以发展成黏膜白斑。
目前一般根据有无间变分成两类:无间变的单纯性白斑以及有间变的女阴白斑病或癌前期白斑。
1.皮损部位
口腔黏膜白斑好发于唇、颊部、上腭、牙龈及舌部。女性外阴黏膜白斑好发于阴蒂、小阴唇及大阴唇内侧,也可见于前庭、阴道和尿道口。男性外阴白斑好发于龟头黏膜,可累及包皮内侧,往往和包皮过长有关。
2.皮损特征
口腔黏膜白斑初为细小白色点状或条纹状,以后融合成片状,边界清楚。损害逐渐增厚变硬,与其下面组织紧密黏着。常无自觉症状,有时有烧灼感和刺痛感。外阴黏膜白斑局部黏膜呈白色角化过度性损害,边界清楚,有的浸润肥厚,表面有疣状增生。后期有增生和萎缩性病变,可引起外阴狭窄。自觉瘙痒,搔抓后可引起继发损害,如湿疹样变、溃烂、皲裂或继发感染。
正常黏膜没有角质层及颗粒层,而黏膜白斑的患处有角化过度现象,还可有一层颗粒层细胞。此外,棘细胞层肥厚,表皮突延长,真皮浅层有显著的炎性浸润,和黏膜的扁平苔藓很难区别,但炎症较轻,浆细胞较多。这是良性的白色角化病的组织变化。
黏膜渐出现不典型的上皮细胞,大小不一致,有核分裂现象,相当于皮肤的日光性角化病的组织变化,但过度角化的程度较轻。这种组织变化是黏膜白斑的特征性改变。将发展成癌瘤的组织有更不典型的细胞及更多的核分裂现象,以后渐有角珠形成。
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才知是可恢复的白色角化病还是有恶变趋势的黏膜白斑。
主要为黏膜上皮的增生性改变。正常黏膜无角质层和颗粒层。黏膜白斑处有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细胞层不规则增生,真皮炎性细胞浸润,此属于良性黏膜白斑,约占80%。若上皮细胞出现异型性,细胞极性紊乱,染色不均,黏膜下细胞浸润致密,则属于伴表皮细胞非典型增生的黏膜白斑,属癌前期病变。
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浅层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若病理中见到表皮向真皮方向呈花蕾状增生,细胞排列较紊乱,核大、染色质丰富,应给予注意,这种患者有发生恶变的危险。
在开始治疗前,应该进行活体组织检查。
口腔黏膜有损害时,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不要吸烟,酒要少饮或不饮酒,更换不合适的义齿,避免局部外伤等各种有害刺激,并发的念珠菌病应该抗真菌治疗。组织学检查时,如果表皮没有间变现象,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类制剂,在移除病因后可渐痊愈,如果表皮分化不良尤其损害发生于口深部、舌腹面及舌缘时最易恶变,应该切除。
女阴黏膜白斑可酌用电灼、激光或液氮冷冻简便有效,也可采用光动力疗法,5%氟尿嘧啶(5-FU)软膏也被应用,发生恶变时要施行女阴切除术。
外阴黏膜白斑患者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忌用肥皂等过度擦洗,局部可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外洗;瘙痒明显时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长期不愈者应作活检,细胞有异形性或向原位癌发展趋势时应手术切除病变。
戒烟酒,避免局部刺激,注意保持口腔、外阴清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