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cneiform eruptions
皮肤毒性是EGFR抑制剂突出的不良反应。EGFR抑制剂包括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和单克隆抗体,这些药物所致的皮肤毒性反应特点相似,表现为丘疹脓疱型病变(即痤疮样皮疹)、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指甲/甲沟改变、毛发生长异常、毛细血管扩张。痤疮样皮疹和甲沟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治疗过程应充分重视。
无论小分子的TKI还是单克隆抗体,多项研究均观察到皮疹的出现和严重程度是EGFR抑制剂治疗有效的标志。BR.21研究中,厄洛替尼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皮疹0级患者的中位PFS为3.3个月,1级患者的PFS为7.1个月,2级或以上患者的PFS为11.1个月。BOND试验中,西妥昔单抗单药治疗组发生皮疹的患者有效率为13.0%,而无皮疹患者的有效率为0%。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组有皮疹和无皮疹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25.8%和6.3%。
EGFR抑制剂引起的痤疮样皮疹多于治疗后的第8~10天开始出现,2周达到高峰,停药后8周内逐渐减轻和消失。皮疹主要分布在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颜面部和胸背部。
EGFR抑制剂相关皮疹的机制普遍认为与这些药物干扰了皮肤滤泡及滤泡间表皮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有关。研究表明,基底层和基底上层细胞高表达磷酸化EGFR,而EGFR的抑制剂可抑制基底角化细胞EGFR的磷酸化,减少MAPK的表达,从而导致角质化细胞的生长抑制、不成熟分化、迁移异常。皮肤细胞的上述改变往往伴有炎性化学趋化因子的释放,导致白细胞在局部的积聚,进而释放蛋白酶类物质导致角化细胞的凋亡,而产生无菌性的炎性反应,这是形成丘疹样皮疹的基础。继之,如发生继发性感染,可以出现感染性小脓包,形成丘疹脓包型皮疹。这样的皮疹形成机制与年轻人的痤疮是有区别的。
在接受EGFR抑制剂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有关皮肤不良反应的宣教,加强预防和支持性措施。一旦出现,应按皮疹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轻度皮疹一般只需观察或局部处理,中重度皮疹除了局部处理,必要时全身给药。不同分度的皮疹推荐的处理措施如下:
支持和预防性措施:包括避免阳光照射,使用防晒霜;勿使用碱性或刺激性强的洗漱用品,皮肤保湿,涂抹润肤霜(不含酒精),维生素E霜,也可口服维生素E胶囊。
1级: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加强支持性措施。亦可局部使用皮炎平、氢化可的松软膏,氯林可霉素或红霉素软膏,皮肤瘙痒和干燥者,涂抹薄酚甘油洗剂或苯海拉明软膏。不需改变EGFR抑制剂的剂量。
2级:局部使用2.5%的氢化可的松软膏和3%红霉素或1%氯林可霉素软膏,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开瑞坦)等。皮肤瘙痒和干燥者,涂抹薄酚甘油洗剂或苯海拉明软膏。以脓包为主时,口服半合成四环素,如米诺霉素100mg/天,或美满霉素(强力霉素100mg,每日2 次)。一般不需调整EGFR抑制剂剂量。
3级:暂停治疗,皮疹恢复至0~1级后EGFR抑制剂减量。局部抗感染治疗,同2级。在口服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予糖皮质激素,如甲级强的松龙或泼尼松。症状严重或疗效不佳时,可给予静脉的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口服维甲酸类化合物也有助于控制症状。
4级:立即永久停止EGFR抑制剂治疗。皮疹需紧急处理,采用以上的局部处理,联合静脉的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抗生素,如青霉素/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等,肌注抗过敏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