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斑秃
斑秃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lopecia areata

概述

斑秃是局部头皮迅速脱发而无炎症或其他表现,眉毛或胡须等粗毛也可成片脱落,严重时头发脱尽甚至全身脱毛。

病因学

斑秃是一种具有遗传素质和环境因素激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发生于由婴儿至老人的任何年龄,但以30~40岁中年人较多。某些患者容易发生此病,在一生之中复发多次。

斑秃的病因还不完全明了。先天性素质是因素之一,有的患者家族中父辈患病,其子辈患病率较正常人群高,有家族史的约占10%~20%。也有报道单卵双胞胎同时患病的。一般认为多基因遗传性,因某种内外环境因素而发病。

神经系统的紊乱被认为一个重要因素。有的患者在发病前长期焦急、忧愁或悲伤,有的在精神紧张或情绪不安时发病,也有的在突然惊恐或悲痛之后迅速发生斑秃。

病灶感染、内分泌紊乱等都是可疑的诱因。甲状腺疾病、糖尿病、恶性贫血及白癜风等病的并发率可比正常人群高。

在免疫方面,有研究表明,本病是由能够识别毛囊抗原的T淋巴细胞介导发生的,与毛囊周围CD4+T淋巴细胞浸润和毛囊内CD8+T淋巴细胞浸润密切相关,CD4+、CD8+T淋巴细胞协同作用导致毛囊受损。也有学者报告脱发处有抗毛球细胞的自身抗体,认为毛球处自身免疫反应可减弱毛囊活动性而使毛发脱落。斑秃活动期,毛球部有淋巴细胞浸润、朗格汉斯细胞的数量增加。

与细胞因子的关系,除T淋巴细胞外,大量实验室数据显示,细胞因子也是造成本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斑秃患者的皮损处发现多种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并通过干涉毛发的生长周期使毛发提前抑制,从而导致脱发,如:IL-1a、IL-1b和TNF-α可以抑制角化细胞生长和毛囊上皮细胞增殖,从而影响毛发生长。

近年还有研究发现,儿童患者体内微量元素失衡可能是引起其发病的诱因之一。

组织病理

毛囊较小,真皮乳头内黑色素可增多,在早期,毛囊附近尤其毛球周围常有淋巴细胞浸润。晚期,毛囊的体积变小、数目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弥漫性浸润。供应毛囊的某些血管有血栓形成,毛球和毛乳头缩小。

症状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有病灶感染、贫血、食欲缺乏,神经衰弱或失眠等情况时对症处理。应该强调本病终能痊愈以免患者失去信心,既减轻精神的负担又是暗示疗法。

脱发范围广泛尤其全秃患者可服小量糖皮质激素类,口服泼尼松15~30mg/d,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直到头发长出。其他如:胱氨酸、维生素B族、锌制剂、复方甘草酸苷、白芍总苷等口服对毛发的再生也有促进作用。

局部治疗:刺激皮肤而引起充血的各种疗法如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氦氖激光照射、308nm准分子激光、外用斑螯酊、辣椒酊、2%~5%的米诺地尔酊等药物涂搽脱发处,均有很好的疗效。醋酸曲安西龙等皮质固醇激素类混悬剂可皮内注射于小片皮损内,每周一次,平均4~6周起效。如果脱发范围太大,可用高浓度糖皮质激素类外用药涂搽,并用塑料薄膜覆盖以提高疗效。对于难治性病例可考虑选用二硝基氯苯(DNCB)、方形酸二丁酯(SADBE)和二苯环丙烯酮(DPCP),但应注意局部接触性皮炎的不良反应。对于脱发范围广泛且难治的病例,可选择外用或口服甲氧沙林,以及长波紫外线治疗(PUVA)。

近来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生物制剂、毛囊干细胞移植术等正在被研发,对于斑秃的治疗将会有推动作用。

作者
方洪元;齐蔓莉;邢卫斌;张秉新
来源
朱德生皮肤病学,第4版,978-7-117-20409-5
下一篇:先天性脱发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