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drug-induced pemphigus
药物诱发的天疱疮,可以诱发天疱疮的药物很多,应用含硫氢基团的药物2~48个月可以诱发天疱疮,特别是青霉胺和卡托普利。最早期可表现为非特异性麻疹样或荨麻疹样皮损,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落叶型天疱疮(包括红斑型天疱疮)样的损害。但随着非硫氢基药物的应用,寻常型天疱疮变的更常见。多累及躯干上部,大多数病例在停用致病药物后,皮损自行消退或改善。
药物结构式带有巯基(‐SH)的药,如青霉胺(penicilamine)、卡托普利(captopril)、炎痛喜康(piroxicam)、他巴唑(thiamazole)、结构式含有二硫键的药也容易释放出巯基,如吡硫醇,即脑复新(pyritinol)、药物结构式带有硫基的药物,在遇到一些化学反应时,硫即可变为激活状态的巯基,此类药的种类很多,它包括青霉素类、头孢类、吡罗昔康。青霉素类在体内、外试验中均可水解成巯基类如青霉胺,而头孢类的头孢烯环比青霉素分子中的青霉烯环难于降解,因此青霉素类更容易诱发天疱疮、含酰胺基团的药物,如保泰松、羟保泰松、利福平、和依那普利,在体外试验中依那普利有强大的致表皮棘刺松解的特性。而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中的β‐内酰胺环中也存在活性的酰胺基团,因此这些药物均有诱发天疱疮的危险。
1.基因背景: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基因遗传和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共同的影响。此病存在易感基因的患者,接触了特定的物理物质、化学物质或感染的因素后所产生的生物效应。
2.表皮松解的发生
(1)经体外角质形成细胞培养的试验表明,导致棘刺松解的发生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药物中巯基的稳定性;二是药物对每一种皮肤移植物细胞与细胞之间黏附性的影响。正如临床所见,只有接触巯基化合物的特定人群才发生天疱疮,其严重程度存在个体差;
(2)巯基导致棘刺松解是通过某种生化途径,经研究表明含巯基药物结合于角质形成细胞的表面,使细胞与细胞不能黏合,从而发生棘刺松解。此外,巯基药物影响表皮中的关键酶(转谷氨酰胺酶),使表皮细胞间失去连接;
(3)由于大多数DIP患者可测出细胞间抗体,说明免疫机制也参与了棘刺松解,这是巯基药物能激活内源性蛋白水解酶(血中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导致桥粒中的抗原分裂;而巯基药物结合桥粒芯糖蛋白1和3,产生新的抗体而发生免疫反应;这种免疫机制引起的棘刺松解是生化的级联反应,巯基药物也可直接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B细胞禁珠的释放。
特发性天疱疮患者中,直接免疫荧光均为阳性,而在DIP中不一定是阳性。用间接免疫荧光测定血清中细胞间抗体的阳性率更低;即使阳性,其滴度也较低,且不与疾病病情的严重度相关联。
其他的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有时也可见于DIP中,并且针对药物的抗体也可检测出来。另外,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MCD)、斑贴试验也可在体外和体内提供机体对诱导药物过敏的证据。
MIF 和MCD在体外分别反映了细胞介导和IgE介导的免疫反应,若药物通过其他免疫途径致敏,这两个试验也可能阳性。这些结果提示患者免疫系统对药物的记忆,且药物与自身免疫异常之间存在某种可能联系。这种支持性的证据是很必要的,尤其是在不能实施药物直接诱导过敏反应时;在天疱疮患者中,大部分情况下不能对患者实施诱导反应。
根据文献,DIP的组织病理无特异性;包括嗜酸性粒细胞海绵形成,表皮坏死,但表皮裂开部位在同一患者不同皮损部位有不同,在同一皮损中也有不同。
有部分患者停药后可自然缓解;Brenner(1993)观察DIP的病程规律,发现巯基药所诱发的DIP其自然缓解率为50%,而非巯基药物引起的只占15%。根据病情的轻重可参考寻常性天疱疮的用药,笔者经验大多数均为轻型,停用可疑药后以小量的GC(15~20mg/d)治疗即可收到明显的疗效,根据病情的轻、中、重的不同可参照寻常性天疱疮或红斑性天疱疮的治疗经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