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ityriasis rosea
玫瑰糠疹有大小不定的玫瑰色斑片及斑丘疹,表面覆盖着细薄鳞屑。初起皮损仅一个,经1~2周后,别处陆续出现类似的皮疹,数周或数月后即可自愈。
患者以青年及中年人较多,病因未明。玫瑰糠疹容易发生于春季及秋季。有时,某地区的患者似乎较多而像一种流行病。患者先有先驱斑,经过一段时期才发生很多的相似皮损,很像梅毒等传染病先有下疳,以后有一段潜伏期。而且,本病有一定的自然过程,自然痊愈后不易复发,像是体内产生了免疫力。因此,被疑为某种病毒感染。
最近,Watanabc等(2002年)应用巢式PCR和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病毒DNA和mRNA发现,在皮损及非皮损部位的皮肤、唾液、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和血清中均有HHV-6和HHV-7DNA和mRNA存在,提示有全身活动性感染。此外,有研究发现,在本病中有针对角质形成细胞的IgM抗体,在朗格汉斯细胞和单一核细胞区域内有角质形成细胞变性等,这些发现均提示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已受到攻击。但电镜下并不能发现病毒颗粒。故目前尚不能确认HHV-6、HHV-7与本病的发病肯定有关。另有研究,淋巴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及细胞因子(IL-2,干扰素r)、ICAM-1在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高表达及玫瑰糠疹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与玫瑰糠疹部分皮损内可见数量不等的血管外红细胞有关。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玫瑰糠疹样发疹,这些药物包括苯巴比妥、卡托普利、白喉类毒素、金制剂、异维A酸、左旋咪唑、甲硝唑、特比萘芬、铋剂、秋水仙碱、D-青霉胺、酮替芬、奥美拉唑、羟氯喹、伊马替尼、二苄噻、卡介苗、乙肝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等,这些药源性发疹的皮损较广泛,病程也较长。
主要变化为非特殊性慢性炎症。表皮变化是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细胞间水肿而有海绵形成,并有淋巴细胞进入。真皮浅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附近有淋巴细胞浸润。
玫瑰糠疹在数周或数月内自然痊愈。各种治疗的效果常难估计,但适当的治疗可以减轻症状,也可能缩短病程。
抗组胺药及羟嗪等安定药可以减轻症状,抗病毒药可以应用。如果炎症显著并有剧痒,可在短期内口服泼尼松。为了减轻痒觉,可以施行糠浴,涂擦炉甘石洗剂或类固醇激素制剂,可使患者避免剧烈搔抓而防止继发性感染。
当急性炎症消退时,可用紫外线照射,能引起红斑发生。以后,红斑反应消失,皮肤脱屑,皮疹可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