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itis
概述
1965年伊势(Ise)、太藤(Ofuji)首先报道本病,怀疑它是角层下脓疱病的毛囊型。1970年太藤提出新的命名,称为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病因学
病因不明,有人认为与皮脂溢出有关;也有人认为本病是一种细菌疹但未能证实。本病很可能是各种抗原刺激使免疫系统受损导致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有报告本病免疫学化验异常,包括IgE水平升高、免疫球蛋白低下及中性粒细胞缺陷。
组织病理
早期见毛根外鞘细胞内、细胞间水肿,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毛囊内形成脓肿,脓肿内含有多量上述细胞,毛囊及血管周围也有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毛发完好。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可口服吲哚美辛,50mg/d。氨苯砜或皮质激素有良效。也有报告口服异维A酸1mg/(kg•d),2周内病情可获明显改善。也可试用UVB光疗、羟布宗(羟基保泰松)或磺胺吡啶、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积极处理感染灶,包括细菌、真菌及蠕形螨。个别患者摘除扁桃体或应用抗生素治疗龋齿后好转。
作者
方洪元;齐蔓莉;邢卫斌;张秉新
来源
朱德生皮肤病学,第1版,978-7-117-29665-6,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