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disseminated eosinophilic collagen disease
播散性嗜酸细胞性胶原病是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之一,而后者范围较广,可包括播散性嗜酸细胞性胶原病、嗜酸细胞性肉芽肿、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劳弗莱(Loeffler)综合征、Loffler心内膜炎及嗜酸细胞性白血病等。因本病有弥漫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广泛的结缔组织病变,多脏器受累,故以此命名。
本病病因不明,因皮肤和内脏器官等受侵而有多种表现,骨髓和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引起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因素很多,例如寄生虫侵染、变态反应性疾病、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及血恶病质等,偶为家族性。
大部分患者血清IgE等增高,提示本病可能以特异性体质为基础的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尤其与Ⅰ型变态反应有关,其血管炎样改变又接近结缔组织病,可能与Ⅲ型变态反应有关。
表皮正常。真皮水肿并有嗜酸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另有少数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血管壁增厚,血管腔可闭塞,管壁管腔及附近有很多嗜酸性粒细胞,小血管可有纤维蛋白样变性,胶原纤维可变性及断裂。
内脏的结缔组织可有灶性变形或坏死,伴有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
泼尼松可使病情缓解,可服泼尼松40~60mg/d,体温可迅速恢复正常,皮疹可见消退,肝脾可渐缩小,嗜酸性粒细胞也可减少,以后逐渐减到维持量。
糖皮质激素类制剂可与硫唑嘌呤或雷公藤、白芍总苷等制剂合用。色甘酸钠可每次服200mg,每日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