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嗜酸性筋膜炎
嗜酸性筋膜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eosinophilic fasciitis

中文别名 :舒尔曼综合征;硬化性筋膜炎

英文缩写
EF
英文别名
diffuse eosinophilic fasciitis
概述

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EF)(Shulman’s syn-Drome)是以肢体皮肤及软组织对称性肿痛继以硬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血沉升高、高血清醛缩酶、筋膜中炎症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故有人主张采用“硬化性筋膜炎”一名。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未明。同时可伴发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桥本甲状腺炎、干燥综合征、心包炎、结肠炎和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对于本病的归属,有人认为属硬皮病(scleroderma)病谱中一个类型,有些患者本病可与硬皮病共存或在病程中转化为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derma)。但多数学者认为其不属于硬皮病,而系独立性疾病。近年有报道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可能是某些病例的致病因素。EF与血液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尚不明确,有报道认为它是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的一种表现,也有人认为是血液系统异常的初始触发因素。EF相关的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可能与IL-5诱导的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有关。

病理

本病初期,以筋膜及深部皮下组织水肿,多种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为特征性病理表现。随病情进展,主要病理表现为表皮萎缩,筋膜增厚,皮下组织及真皮下层胶原束增厚。调查显示,16%的病例可见表皮萎缩,40%~70%可见增大的胶原束,65%~80%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超过一半的患者可见脂肪间隔增厚,几乎所有患者中均发现筋膜增厚。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血液红细胞计数可轻度减少,白细胞计数正常,63%~93%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26%~63%的患者血沉增快;50%的患者存在高丙种球蛋白血症,IgG和/或IgM增高;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多数阴性。血清醛缩酶(aldolase)水平在疾病早期即可升高且与病情平行;血清肌酸激酶(CK)和谷草转氨酶(AST)少数增高。MRI和PET/CT检测有典型的筋膜累及表现,而周围的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无异常信号。超声心动图可检出心包积液,肺功能检查可显示以阻塞为主的混合性通气障碍等。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口服糖皮质激素是首选治疗方法,从20~30mg/d开始。皮肤硬度、浸润程度、活动度等临床症状改善后,可逐步降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大多数(70%~90%)的患者可完全或部分缓解。同时有报道指出,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菌素、氨苯砜等,可能对糖皮质激素不敏感的患者有效。有个案报道应用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依那西普(etanercept)、利妥昔单抗、托法替布治疗对激素无效的患者,关节挛缩和皮肤硬肿得到缓解。非甾体抗炎药对缓解关节、肌肉酸痛有辅助作用。二线用药中,甲氨蝶呤(15~25mg/周)可能是最推荐治疗。

防治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作者
方洪元;齐蔓莉;邢卫斌;张秉新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978-7-117-32482-3,2022.06
上一篇:硬肿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