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nodular vasculitis
中文别名 :皮肤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结节性血管炎;Bazin硬红斑;硬红斑;Bazin病(结核性的);Whitfield硬红斑(非结核性的)
1861年,Ernest Bazin首次描述了好发于中青年妇女双下肢屈侧的硬性紫蓝色结节,称之为Bazin硬红斑,此病与结核感染有着紧密联系。1945年,Montgomery和同事们将非结核引起的而临床和病理特点又与之类似的病例提议命名为“结节性血管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普遍认为硬红斑和结节性血管炎是同一种疾病,因为它们的临床病理本质是相同的,都与结核感染相关,因而统称为Bazin综合征。Bazin综合征是一种累及皮肤和其他器官的临床少见的慢性疾病,典型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小叶性或间隔-小叶混合性脂膜炎改变,可合并或不合并血管炎改变。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病因有以下几种。
1.感染因素
包括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细菌感染、真菌、衣原体及病毒感染。
在很多国家,尤其是结核流行的国家,结核分枝杆菌被认为是Bazin综合征的重要致病因素,虽然很多学者在PPD试验阳性的硬红斑患者的抗酸染色及菌培养中并未找到结核分枝杆菌,但随着近年来PCR技术的发展(Bayer-Gamer等通过PCR在一些皮损中已检出结核分枝杆菌DNA)及 MTB-DNA PCR实验结果的阳性发现(有文献报道,运用PCR技术在皮损中找到TB-DNA的成功率高达77%),证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在结节性血管炎的发生发展中仍然占据一席之地。目前学者多认为结节性血管炎是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成分或产物所发生的Ⅲ型或Ⅳ型超敏反应,即该病不是由完整的结核分枝杆菌在局部沉积或感染引起,而可能是其他原因或其他部位的结核分枝杆菌产生的蛋白或碎片作为抗原引起的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研究表明,硬红斑合并活动性结核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在PPD刺激下显著增殖,分泌干扰素γ明显增多。这表明,PPD特异性T细胞参与了结核分枝杆菌抗原诱发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近年来国外亦有报道在患者皮损中培养出了非典型的分枝杆菌,如龟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等,因而有专家指出一旦患者被诊断为结节性血管炎,即使免疫功能正常,临床医生也应该注意是否有非典型分枝杆菌的感染。
除却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因素外,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其他感染因素在发病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细菌感染包括链球菌、诺卡氏菌属、假单胞菌属等,在很多患者急性期的实验室检查中抗链“O”明显高于正常。另外,Morrison等曾报道一例由镰刀菌(机会致病真菌)感染的病例,其皮损形态表现为结节性血管炎样的红斑结节和溃疡。有专家曾对一例结节性血管炎合并衣原体感染性肺炎的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后,其结节性血管炎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故由此推测肺炎衣原体在本病的众多病因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有国内外学者通过PCR成功的从本病患者皮损中找到HCV病毒的RNA,并对该患者进行干扰素治疗后有效地改善了本病的症状,考虑到HCV的存在有赖于HBV,因而HCV及HBV也被认为是本病的病因之一。
2.肿瘤
在肿瘤发病的同时或发病之前,很多患者都会出现血管炎的表现,常见的肿瘤包括前列腺癌、乳腺癌、非小细胞型肺癌、结肠癌及肾癌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报道发现,在合并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时,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有助于本病症状的缓解,具体发病机制可能与局部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有关。
4.其他因素
可能与年龄、性别、寒冷、肥胖、下肢静脉功能缺陷及高血压等有关。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结节性血管炎最主要的诊断方法。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小叶性或间隔-小叶混合性脂膜炎,常合并有血管炎,引起脂肪小叶的缺血性坏死,可出现凝固性或干酪性坏死,有时伴有栅栏状肉芽肿。本病的两种分型在组织病理学上的表现各有侧重。
Bazin硬红斑多与结核感染相关,在病变中常可见到结核性肉芽肿。主要表现为表皮萎缩,真皮血管周围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皮下组织小叶内脂肪细胞液化坏死、红染,在坏死组织内可见碎核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在小叶间隔及真皮深层可见由朗汉斯巨细胞、多核巨细胞、上皮样细胞及淋巴细胞所组成的结核样结节,有时在结节中央可见干酪样坏死。但抗酸染色常不能发现完整的结核分枝杆菌。约有1/3的病例,肉芽肿性改变缺乏,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要浸润。有时在皮下组织间隔中可见中等大小动脉或静脉的炎症浸润,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或增生,血管壁水肿,内膜纤维性增厚,血栓形成,管腔闭塞。有学者认为,由于本病病程慢性,不同时期取材的病理结果不尽相同,初期主要是小叶脂肪细胞的坏死及结核样肉芽肿改变;晚期则主要是纤维化,但仍可见多核巨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血管炎改变不常见。
Whitfield硬红斑的基本组织学改变是皮下组织的动脉炎,并导致相应小叶区域的缺血性凝固性坏死。皮下组织间隔中小、中等大小动脉管壁内有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的混合类型炎症浸润,内膜增厚,弹力膜的弹力纤维严重断裂。早期病变可有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组织细胞、噬脂泡沫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局部缺血性改变导致脂肪细胞的损伤。血管阻塞导致大片的脂肪小叶化脓性坏死,呈大片红染;约有1/2的病例可见由血管栓塞引起的缺血性干酪样坏死。坏死的脂肪中可见脂肪囊,边缘为无定形的细微颗粒状的嗜酸性物质伴有脂肪细胞核的固缩。之后在坏死脂肪组织附近有泡沫状组织细胞浸润,中后期形成肉芽肿性炎症,最终纤维化。
实验室检查无特殊,除了起病早期或急性期血沉、C反应蛋白增高外,仅有少数病例抗“O”高或γ球蛋白增高,无其他特异性表现。对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硬红斑,患者常可有肺结核或其他结核病灶,因而在结核菌素试验、胸部X线片、结核分枝杆菌DNA、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等检测方面可能有阳性发现,但常不能找到结核分枝杆菌。为了进一步寻找病因,应建议有条件的患者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
由于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且缺乏大样本的临床对照研究,对本病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和指南,目前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1.一般支持性治疗
卧床休息,保暖,补充维生素,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抬高患肢,绷带包扎、穿梯度弹力长筒袜,避免吸烟等加重疾病的诱因。
2.抗结核药物治疗
对既往有结核感染史或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患者,大多数学者认为抗结核药物治疗应为本病的一线治疗,应积极寻找和治疗体内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抗结核药物单疗对皮损效果差,但若皮损中有结核分枝杆菌存在的证据,抗结核药物有效。目前推荐采用标准抗结核药物治疗6~9个月。治疗皮肤结核成人标准6个月治疗方案为:强化期2个月,巩固期4个月;强化期口服利福平10mg/(kg·d),异烟肼5mg/(kg·d),吡嗪酰胺35mg/(kg·d)和乙胺丁醇15mg/(kg·d)。
3.糖皮质激素
有研究显示经过临床观察在抗结核治疗早期应用小剂量泼尼松可减少免疫复合物产生,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对于部分单用抗结核药物疗效差的患者,可予早期配合口服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皮损多可在治疗后1个月左右消退。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亦可有助于皮损愈合。
4.抗生素
对于有其他感染病史的患者,如合并链球菌感染等,应选择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停止使用可能加重病情的药物。有报道用四环素治疗取得疗效的案例,也有报道用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环丙沙星成功治疗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案例。初期皮损可外用10%~20%鱼石脂软膏,在已经破溃后可外用庆大霉素或其他抗生素软膏等。
5.其他药物
有报道称饱和碘化钾对50%患者有效,也可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磺胺类药物、氨苯砜对本病亦有效,还有用秋水仙碱治疗的报道。对于经久不愈的患者可给予免疫抑制剂,有报道称麦考酚酯、口服金制剂和氯法齐明有一定疗效。
6.中药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体弱气虚,虚火内动,痰湿凝结,气滞血瘀,结聚肌肤而发,相当于中医的“腓发”“驴眼疮”,宜健脾益气、除湿化痰、通血活络。张志礼教授认为对硬结性红斑发生溃疡者可用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红花10g、伸伤草10g、鸡血藤15g、苏木6g、夏枯草15g、连翘10g、土贝母10g、陈皮6g、牛膝6g;对硬结日久不溃也不消者可用阳和丸、散结丸,局部久不愈合者可服用人参养荣丸。局部初期红晕明显者可用芙蓉膏,欲溃者可用铁箍散软膏,已破形成溃疡者用化毒散软膏及紫色疽疮膏各半湿和外敷,疮面清洁者可用甘乳膏以促进愈合。
Bazin综合征停药指征,在皮肤病变消退时还应继续巩固治疗一段时间,确保无新发皮损出现且无潜在性感染存在后方可逐步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