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工业性皮肤病
工业性皮肤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industrial dermatoses

概述

工矿职业性皮肤病是指在工矿部门中引起的职业性皮肤病,其直接原因有物理性、生物性、化学性等因素,以化学性因素为最重要,有的化学物质是原发性刺激物,有的是致敏物或兼为刺激物及致敏物,使若干厂矿中工人接触后发生皮肤损害,最常见的是湿疹和接触性皮炎,有的是光敏感性皮炎。此外,化学性灼伤、职业性痤疮、皮肤过度角化、皲裂、色素沉着或缺乏、疣状赘生物甚至恶性肿瘤都可发生。

常见工业性皮肤病

(一)职业性皮炎

皮炎是职业性皮肤病中最多见的一种,基本损害是红斑、水肿、丘疹、水疱。按致病原因不同将职业性皮炎分为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和放射性皮炎。

1.接触性皮炎

皮肤直接或间接接触致病物可引起皮肤炎症性改变,化学性因素、溶液、粉尘、烟气等各种形态的致病物均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其主要来源包括肥皂、清洁剂,潮湿的工作环境,劳动防护用具,橡胶,镍,石油制品,溶剂及乙醇,切割所使用油剂及冷却剂,环氧树脂与其他树脂,醛类,非树脂的胶类或漆,高发职业依次为制造业/采矿业,社会服务业,卫生行业及教育行业,农业,建筑业等。按其发病机制不同又可分为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两种。刺激性皮炎主要发生于直接接触刺激物的露出部位,发生于腰部、股内、外阴等处的皮损多是因工人被污染或用被污染的手搔抓间接接触所致(图1)。接触致病物后局部首先出现瘙痒或烧灼感,继而发生红斑、水肿、丘疹、水疱以及渗出、糜烂、结痂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由致敏物引起,属于迟发型接触过敏反应。本病的特点是初次接触致敏物时并不引起皮肤反应,在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再接触该致敏物时则很快在接触部位发生炎症反应,反应的程度与接触致敏物的量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成正比,本病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样条件下接触者中只有少数人发病。变应性皮炎常呈湿疹样改变,初发损害可以是成簇的小水疱,皮疹初发与接触部位一致,界限不清,并可向周边蔓延,高度敏感者可波及远离接触的部位,严重者可泛发全身。职业接触性皮炎(湿疹)的治疗,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图1 搬运工的接触性皮炎

2.光接触性皮炎

发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皮肤接触到光敏物质,再经日光或人工光源照射后才能发病。光敏性皮炎按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光毒性接触性皮炎和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光毒性接触性皮炎与刺激性皮炎相似,是被光激活的光敏物的直接作用所致。光毒性接触性皮炎主要发生于夏天,皮损只限于暴露部位,有明显的界线,一般在接触光敏物及照光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发病,呈急性炎症。轻者出现红斑,水肿伴有烧灼感(图2);重者在红斑水肿基础上出现水疱,常伴有眼结膜炎及全身症状,皮炎愈后留有色素沉着是光毒性皮炎的特点之一。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发病机制相同,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在同样条件下只有少数人发病,约15%的家族有对光线敏感史,因而遗传可为发病原因之一,在职业性皮肤病中此型比较少见。皮疹多呈湿疹样改变,有剧烈的痒感。皮损初发于暴露部位,边缘不清,常迅速向周围扩散,可延及全身,如不停止接触可反复发病长期不愈。本病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愈后不留色素沉着。

图2 采收北沙参后光敏性皮炎

3.电光性皮炎

电光性皮炎是由于人工紫外线光源(电焊器、碳精灯、水银石英灯)引起的皮肤急性炎症。电焊工及其他接触人工紫外线光源者无适当防护措施时可发生本病(图3)。临床表现和日光性皮炎相似。于照射后数小时至1日,身体暴露部位皮肤出现界限明显的水肿性红斑,严重的可发生水疱或大疱,甚至组织坏死,患处有明显的烧灼感及刺痛,常伴有眼痛、流泪、结膜充血等电光性眼炎的症状和发热、头痛、恶心、心悸等全身症状。

图3 紫外线致电光性皮炎

4.放射性皮炎

职业性放射性皮炎是由于在工作中受电离辐射(X射线、β射线、γ射线)外照射而引起的皮肤炎症性病变。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放射性皮炎:多为一次或多次受大剂量电离辐射外照射所致,炎症持续时间一般6~10周,不同性质,不同剂量的电离辐射线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其轻重程度一般可分为三度。

一度为红斑反应,皮肤受照后36小时局部出现界限清楚的红斑,稍有水肿,自觉灼热感及轻度瘙痒。经过7日后炎症暂时消退。于照射后14~21日再次出现持久而显著的红斑,皮肤呈褐色,稍肿,伴发痒及烧灼感。红斑可持续60~70日,愈后有色素沉着和脱屑以及暂时脱毛。

二度为水疱糜烂性反应,一般在照射后6~10日开始出现明显炎症变化。照射部位剧烈灼痛,皮肤发红,逐渐加重呈紫红色,局部淋巴结肿大。数日后出现水疱及大疱,疱液内含白细胞。皮肤水肿明显,于照射后两周损伤达高峰。大疱往往化脓,破后形成脓性疱面,而后局部皮肤萎缩,有毛细血管扩张及色素沉着,伴有部分永久性脱毛及皮脂腺、汗腺功能障碍。指甲由于营养障碍可出现横纹。

三度为溃疡坏死性反应,于照射后3~4日出现明显的紫蓝色斑,有明显水肿,水疱形成和组织坏死,伴疼痛及灼热。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有穿凿性边缘的圆形溃疡,无肉芽形成。急性放射性溃疡有时可深达肌层或骨膜。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溃疡很难愈合,有时可长达数年,愈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脱失或沉着。

RTOG量表将急性放射性皮炎分为0~4级。0级:皮肤没有发生改变;1级:轻微的滤泡样红斑、暗红斑、干性脱皮,汗液分泌减少;2级:鲜色红斑,疼痛,斑点样湿性脱皮/中度水肿;3级:水疱,非皱褶处的融合性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4级:溃疡,出血,坏死。

慢性放射性皮炎多发生于长期接触电离辐射源而不重视皮肤防护的人员,由于长期受到小剂量电离辐射线照射所致。临床表现为鲜红或暗红色斑、水肿,逐渐形成皮肤干燥、萎缩,失去弹性,角化过度,毛细血管扩张,皮脂腺汗腺功能障碍,色素沉着或脱失。毛发脱落,指甲变暗变脆,有裂痕或脱落。可出现晚期放射性溃疡。溃疡长期不愈或皮肤过度角化时有癌变的可能,应引起注意。

5.放射后硬斑病(postirradiation morphea)

是一种少见的放射并发症,属于局限性硬皮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可类似于局限性硬斑病,并且皮损发展可超出射线照射范围,或出现于身体其他部位,出现泛发性硬斑病样表现。发病原因不清,一种假说认为放射线导致细胞因子反应失衡,Th2型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4、IL-5)占主导地位,诱导转化生长因子(TGF-β)产生,而后者在纤维化的病理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受到自身合成量的正反馈影响,TGF-β继而激活成纤维细胞并提高其TGF-β受体的表达,从而导致胶原合成异常增加,出现硬斑病表现。伯氏疏螺旋体感染与本病关系并不密切。

临床上须和本病鉴别诊断的疾病包括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放射性皮炎,放射后纤维化,硬化萎缩性苔藓和复发肿瘤等。慢性放射性皮炎临床多局部长期反复小剂量的放射史,局部可出现皮肤异色病改变,或增生性改变,甚至恶变;组织病理可表现为表皮不同程度萎缩,基底细胞变性或界面皮炎改变,真皮毛细血管扩张,并出现排列紊乱的不典型放射成纤维细胞;而放射后硬斑病患者则符合一般硬皮病的改变,胶原均一化改变,缺乏表皮及真皮层一系列炎症特征。本病可伴随硬化萎缩性苔藓同时发病。组织病理变化符合一般硬斑病胶原增加的改变,免疫学检查可表现为抗核抗体(ANA)弱阳性,而抗Scl-70抗体多阴性。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肝素钠,系统使用青霉素、维A酸或联合外用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治疗。

6.接触性荨麻疹

为暴露于含有变应原的工作环境中所发生的荨麻疹,其临床表现符合一般急慢性荨麻疹,为风团样皮疹,具有接触变应原后60分钟内发生,24小时后消退的特点。严重时可伴有呼吸道、胃肠道等系统症状。接触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可能包括刺激性,非免疫性或变应性,免疫性。非免疫性或变应性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前列腺素参与,其致病物质多为山梨酸类简单化合物。而免疫性机制的接触性荨麻疹则有特异性的IgE介导,发生于事先致敏的个体中。其致病的变应原主要为植物或动物源性蛋白质成分,包括动物组织碎片,谷物等,常发生在食品加工处理人员,动物实验室以及兽医饲养员等职业,由于乳胶手套等制品中含有蛋白质成分,手套表面可附着有含有淀粉类物质的粉剂,故其成为导致接触性荨麻疹的一种重要来源,医务工作者以及实验室人员为常见的受影响群体。在临床中使用无粉、低分子蛋白的手套以代替天然乳胶手套,可以有效地降低接触性荨麻疹的发病。

国内有相关研究对于17例接触性荨麻疹的研究中发现,引发荨麻疹的主要为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次为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并未发现乳胶手套过敏的情况。其是否与亚洲人种体质的特殊性相关,抑或国内从业人员缺乏对乳胶相关接触性荨麻疹的认识,尚有待研究。

(二)其他职业性皮肤病

1.职业性黑变病

是指在劳动作业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引起皮肤黑色素沉着的一种皮肤病,与发病有关的外源性致病物,主要有三大类:即煤焦油、石油及分馏产品,均属于烷基化合物;橡胶防老剂及橡胶制品;某些颜料,染料及其中间体。一般认为内分泌紊乱和神经精神因素可能是导致本病发生的诱因。本病多发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其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色素沉着前或初期常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红斑或瘙痒,待色素沉着较明显时,这些症状即减轻或消失;皮损多呈网状斑(点)状,有的融合成大片弥漫性斑片;色调呈深浅不等的灰黑色、褐色或紫黑色,表面往往有污秽的外观,以面部为主,也可发生于四肢、躯干以至全身;有些患者可伴有乏力、头昏、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

2.职业性痤疮

是常见的职业性皮肤病。生产中接触到的致痤疮物主要有两大类,即矿物油类和某些卤代烃类。前者如煤焦油、页岩油、原油及高沸点分馏产品。沥青引起的痤疮称为油痤疮,后者如某些卤代芳香烃、多氯酚及聚氯乙烯热产物,主要包括蜡氯萘、氯二联苯等引起的痤疮,统称为氯痤疮。职业痤疮易发生于脂溢性体质的人。油痤疮主要发生于面部、四肢、外阴等直接或间接接触油的部位,一般于接触数月后逐渐发生,皮损呈毛囊性,表现为毛孔扩张,毛囊口角化,毳毛折断及黑头粉刺(图4)。常见有炎性皮疹、毛囊炎、结节及囊肿、较大黑头粉刺挤出栓塞物后,常留有特殊形态的“压模样”瘢痕。氯痤疮的皮损以黑头粉刺为主,炎性丘疹较少见。初发时在眼外下颧部出现密集的针尖大的小黑点,日久则在接触较多的部位均可发生黑头粉刺,耳周围、腹部、臀部及阴囊等处可有较大的黑头粉刺及草黄色囊肿,有的可出现粟丘疹样皮损。

图4 航空机油导致油痤疮

3.职业性皮肤溃疡

是指由铬(主要是6价铬)的化合物和可溶性银盐引起的具有特殊形态的皮肤溃疡,因其外观颇似鸟眼故又称为“鸟眼状溃疡”(图5)。铬化合物引起的溃疡俗称铬疮,多见于镀铬行业或铬盐生产的工人,铬化合物的粉尘、烟雾侵犯鼻中隔黏膜时可引起鼻中隔糜烂、溃疡以至穿孔。临床表现皮损多发于四肢远端,特别是指、腕、踝关节处。溃疡多呈圆形,直径为2~5mm,中心坏死凹陷,早期呈漏斗状,日久则周围组织增生隆起呈堤状,中央则向深处溃烂而形成典型的“鸟眼状溃疡”。

图5 铬疮“鸟眼状溃疡”

4.玻璃纤维接触性皮炎

是工作者由于职业生产制造或无意中接触工业废料所导致,系细小玻璃纤维刺入皮肤,其致病方式为直接穿入,并不属于经典的变态反应,损伤程度与玻璃纤维直径成正比,而与玻璃纤维长度成反比。可在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伴有明显的痒痛感觉,同时患者可出现气源性暴露,引起眼结膜及呼吸道的烧灼疼痛感。玻璃纤维所用于制造保温材料,绝缘材料等工业原料中,此类工种制造工人该病多发。使用胶带粘贴拔除或彻底地清洗有助于去除局部的玻璃纤维。

5.砷中毒皮肤改变

砷化合物可用作杀虫剂、除草剂的制造,以及用于中药,冶金以及轻工业制造行业。砷矿石主要成分为砷的硫化物,其成分包括雄黄矿、雌黄矿、毒砂矿、砷镍矿、砷锑矿等。砷矿资源的不正当开采,局部环境保护措施不力,以及对采矿人员的身体健康缺乏保护,都可能造成砷矿相关的职业皮肤病。砷剂可通过直接接触影响皮肤,或通过饮用水渗入等方式摄入至工作者体内,经过蓄积沉积于皮肤,毛发及内脏神经等组织器官,形成慢性砷中毒。其皮肤主要表现为皮肤异色病样改变,包括皮肤色素增加,色素减退,皮肤萎缩,皮肤角化等,局部可出现丘疹、斑块、皮角、溃疡等,其对应慢性砷角化所导致的皮肤Bowen病,皮肤鳞状细胞癌。同时患者可出现慢性砷中毒的相关系统症状,如肝大,黏膜有病变,皮色色素沉着以及齿龈灰蓝着色。

6.辣椒素接触性皮炎

偶见于食品制造工业从业者,在从事腌渍食品制造时接触高浓度的辣椒粉及其溶液所导致,也可见于警务人员使用含有辣椒素成分的防暴用具时。其本质为高浓度的辣椒素直接接触皮肤黏膜所导致的刺激性皮炎。临床表现多为红斑,可出现红肿、热痛,罕见糜烂、溃疡,如有多为继发改变。辣椒素不溶于水,故清洗辣椒素应选用低浓度的醋酸溶液。

7.振动性白指

为在寒冷环境下,从事链锯或气动工具的从业者出现的握持手指苍白,白斑,敏感性下降并范围逐渐扩大,程度逐渐加重的病症。伐木、采石及建筑或制造等机械工种为好发群体,30~300Hz频率水平的振动最容易诱导发病,发病机制被认为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血管内皮调节机制的异常以及吸烟等活动导致的血管收缩相关,一般患者在从事工作后3个月逐渐发病,起初常为手指尖部白斑,后逐渐出现感觉障碍,可在停止工作后部分恢复,随着病情进展,感觉障碍范围逐渐扩大,可累及整个手指。病理活检特点为含有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无髓鞘神经纤维数量显著减少,可伴有血管平滑肌的肥大。振动性白指中,苍白区域分布经常是不对称的,以握持手指为显著,此特点可以用以与雷诺病相鉴别。国内有学者对65例振动性白指的多种相关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发现在诸多疾病相关因素中,除疾病首发时间及持续时间等因素之外,手指温度,戴手套时间,休息时间,首发症状个数,并发其他症状个数,日接触振动时间,吸烟,饮酒等依次是与发病关系密切的因素。

8.职业相关感染

一些职业的从业者可发生与职业相关的生物感染,如屠宰者发生的屠夫疣,类丹毒,羊痘,炭疽,布鲁氏菌病等;医务工作者通过职业接触感染的疱疹性瘭疽,疥疮,梅毒,艾滋病等;渔夫及水产销售人员发生的海域分枝杆菌感染及其他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创伤弧菌感染等;兽医及农民发生的头癣、须癣等真菌感染。

致病因素

1.化学因素

职业性皮炎的主要致病原因是化学因素。化学性原因引起的职业性皮炎占90%以上,在社会上存在的数十万种化学物质中,有许多可以引起皮肤损害,所有对皮肤有危害的化学物质,按其作用性质可以分成两大类,即原发性刺激物质和致敏物质。

(1)原发性刺激物:

这类化学物质对皮肤的损害是原发性刺激作用。

常见原发性刺激物的种类:无机性原发性刺激物有酸类,如硫酸、硝酸、盐酸、氢氟酸、氯磺酸、铬酸等。碱类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铵、碳酸钠、氧化钙等。元素及盐类有锑和锑盐、砷和砷盐、重铬酸盐、氯化锌、氧化钴、氟化铍等。还有有机性原发性刺激物有机酸类,如醋酸、甲酸、三氯醋酸、水杨酸、苯酚等;有机碱类有乙二胺、丙胺、丁胺等;有机溶剂类有松节油、二硫化碳、石油和焦油类溶剂等。沥青、焦油、氯萘等具有特殊的刺激作用,可造成特有的皮肤损害痤疮样皮疹。

在工业中,酸类是很常用的原料,浓度较高的酸类能直接损伤皮肤组织。硫酸的用途最广,它的刺激性很大,能使皮肤立刻变红或呈污褐色,严重时发生褐色焦痂,下面的组织腐烂,成为难愈的溃疡;稀硫酸的长期作用能引起皮炎,发生过度角化、皲裂及慢性溃疡。硝酸是很强的氧化剂,常应用于制造炸药等工厂中,它的刺激性较硫酸弱,能使皮肤变黄及发生烧伤。盐酸的刺激性更弱,只能引起很浅的烧伤,但较易起疱,多半发生于搬运盐酸、与铅制品接触以及制造锌版的工人。其他具有刺激作用的酸类有醋酸、亚砷酸、铬酸、氟硼酸、氟矽酸、碘氢酸、氯磺酸、溴氢酸、氟氢酸、草酸、过氯酸、磷酸、碳酸、水杨酸、亚硫酸及焦性没食子酸等。理发员常因接触冷烫液而发生皮炎,冷烫液所含巯基醋酸是主要的原发性刺激物。

酸类微粒在空气中所生成的酸雾能刺激上呼吸道黏膜而使其充血,甚至引起鼻、咽等处黏膜破溃。制造硫酸、硝酸及盐酸的工人可有牙齿酸蚀症。

碱类是常用的工业原料,常用的苛性钾(钠)都是强碱,可使皮肤发红或呈褐色,甚至使组织发生液化性坏死而有溃疡,愈合后遗留瘢痕。

指甲接触强碱时,甲板可变色脆裂,甲板远侧部分可以脱离甲床。在工作完毕后,常用家用碱或碱性很强的肥皂洗手,容易使手部皮肤干燥,角质层变厚,尤其在冬天容易发生鳞屑及皲裂。石灰、水泥等往往使建筑工人的皮肤干燥、发痒及发生皲裂(图6);飞扬的生石灰细粒不仅刺激皮肤,也刺激黏膜;当生石灰加水而被搅拌成熟石灰时,如飞溅到皮肤上,能引起疼痛的烫伤。在制造硫脲过程中,石灰氮分解成氢氧化钙等,也能引起湿疹性皮炎、红色丘疹、灼痛,甚至小溃疡。水玻璃(硅酸钠)也有腐蚀性,常发生于肥皂厂及造纸厂及保存蛋类制品的工人;缫丝工人常接触硅酸钠及碳酸钠而易发生皮炎。其他碱类刺激物包括碳酸、氟酸、氰酸及亚硫酸等铵盐、钠盐或钾盐。

图6 水泥接触导致皮炎

铍粒吸入肺部后,可经血流散布而引起全身性铍沉着症(systemic berylliosis),散布到皮肤时引起少数皮色正常的丘疹性伤害。

镀镍及使用镀镍器物工人手部可对镍盐敏感而发生湿疹性皮疹。

锆化合物可使工人发生锆肉芽肿(zirconiam granuloma),例如,含有乳酸锆的去臭剂可引起类肉瘤状褐红色丘疹,长期不能消退。

钙、钠及钾等金属化合物都可刺激皮肤。产生乙炔气的碳化钙与潮湿皮肤接触时腐蚀皮肤而引起洞状溃疡;氰化钙除引起皮炎及溃疡外,还可使全身中毒;白云石主要含氧化镁及氧化钙,它的飞尘引起丘疹及小溃疡,也刺激鼻咽黏膜及结膜。氧化钠可引起丘疹、水疱及脓疱甚至溃疡,鼻黏膜、结膜及咽喉黏膜发炎,鼻黏膜可糜烂结痂,甚至鼻中隔穿孔。

锑盐可引起丘疹、脓疱或毛囊性皮炎,汞及汞化合物可引起湿疹性皮损,空气中铜、锌等微粒可引起痤疮样毛囊性炎症。

染织、制革、羊毛消毒及制造杀虫药等工业常应用砷化合物而可引起皮炎,黄铁矿及铜矿等矿砂中常含砷而使矿工发生毛囊性炎症,甚至溃疡,空气中砷微粒可使鼻黏膜发炎,甚至溃破。

硅肉芽肿(silica granuloma)是石英、玻璃等含硅化合物的颗粒引起,可常见于砂纸制造工人。砂粒由皮肤伤口进入皮肤后发生硬结,永不消失;含有硅酸镁的滑石粉可由橡皮手套经外科医师手部伤口进入皮肤而引起滑石粉肉芽肿(talc granuloma)。

纯磷可以灼伤皮肤而引起难愈的浅溃疡,伤处有特殊臭味并在暗处呈现磷光。在火柴工厂中,配制硫化磷的工人常有发痒的红色小丘疹或水疱性损害,有的患者发生鱼鳞病样剥脱性皮炎。

油彩含有刺激性或致敏性的原料,如桃红、朱红及立索尔大红等,演员涂搽油彩后,易发生皮炎,轻的瘙痒,有灼热感,重的发生红斑、丘疹,严重的红肿、起疱,尤其眼睑容易红肿,长久以后,发生持久的色素沉着。除了油彩以外,其他上妆用品也可以刺激演员的皮肤,例如眉笔、卸妆油、粘胶(松香酒精胶、乳胶)、勾脸用铅粉、口红唇膏、粉饼、棕色刷粉、造型塑料及碱性肥皂等。

由漆树取得的大漆是致敏性很强的物质,它所含的漆醇被认为是引起过敏的主要物质。在采集、调制、运输和使用大漆的过程中,不少的人发生接触性皮炎,例如,纺织厂木梭车间可发生漆皮炎。大漆容易使暴露部位红肿,可以发生大疱,严重的有头痛、发热、食欲缺乏等症状。有的接触大漆或闻到漆的气味后,就会发生广泛的荨麻疹或皮炎。

氯萘及含氯的二苯基化合物是含氯的化合物,和这些有机氯化合物接触的工人可发生痤疮样皮炎及毛囊炎,通常是密集成群的小丘疹,并有微小的黑头粉刺样黑色小栓,这种损害被称为氯痤疮(chlor acne),多半发生于面部及前臂等部位。氯气及无机氯化物不能引起此种伤害。

生产药品的工人可常有职业性皮肤病,例如,氯丙嗪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引起急性或慢性皮炎。氯丙嗪及其中间体有感光过敏及致敏作用,在阳光较强的春夏季尤其引起皮炎及色素变化。指(趾)甲也可变色。部分中药制剂可引起红斑样皮疹(图7)。

图7 雷公藤甲酯导致接触性皮炎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郭春芳提供)

农业杀虫剂有多种,如除虫菊等常引起皮炎。滴滴涕(DDT)能引起皮肤损害甚至全身症状,滴滴涕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吸收后,可引起丘疹、荨麻疹、紫癜或湿疹性皮疹,也能引起全身不适、无力、头晕、恶心等全身症状,严重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肺水肿、昏迷等。除引起荨麻疹、红斑、水疱等外,如被吸收可引起头痛、头晕、恶心、食欲缺乏、多发性神经炎等中毒症状。赛力散(醋酸苯汞)也可引起皮炎。砷化合物中亚砷酸铅等可以引起黑皮病及角化症等。有机磷是效果良好的杀虫药,但是毒性也大,如美曲磷酯、敌敌畏(DDV)、乐果等皆可引起皮炎;内吸磷(1059)也是能引起皮炎的有机磷农药。

石油及其产品:石油引起全身发痒或毛囊炎及痤疮样皮疹。石油是各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刺激性与溶脂性成正比而与黏滞性成反比,其中萘族的刺激性较石蜡族大;在石蜡族中,沸点高的轻油的刺激性较沸点低的重油强。未经提炼的原油的刺激性大于精制的石油。母页岩油也容易引起皮疹,有的发生角化病,若干年后,角化病可发展成恶性肿瘤。手和石油长期接触可使皮肤干燥粗糙,甚至发生皲裂,往往在冬季加重。汽油炭黑可引起色素沉着。低级石油、不纯的低级石蜡和矿物油、木馏油及其他焦油产物都可使毛囊口凸起而成硬丘疹,丘疹顶端有黑色角质栓而像黑头粉刺,有时化脓,多半发生于四肢尤其前臂上。有的人皮肤可发生弥漫红斑及色素沉着。另有人渐渐发生角化病,若干年后可发展成恶性肿瘤。据统计,柴油所引起的皮肤损害多半是疣赘性,其次是皮炎湿疹性及痤疮样毛囊炎性,而色素沉着较少见。柴油工人除了发生角化、皲裂、痤疮、毛囊炎、黑头粉刺、毛囊角化性丘疹及皮肤疣赘等外,还可引起口腔及鼻腔黏膜的症状以及头晕、头痛、心悸、失眠等表现。

沥青是石油的另一种产品(石油沥青)或天然产物(天然沥青),也可以是炼制煤焦油或母页岩油的残渣(焦油沥青)。沥青含有刺激皮肤的酚、萘等多种物质而引起皮炎,但沥青皮炎主要由于沥青所含的吖啶、蒽等光致敏物,使皮肤对光线过敏而发生强烈的日光皮炎。在强烈日光下包扎、装卸或搬运沥青的工人,在数小时内,面部、颈部、背部及四肢等日晒部位红肿疼痛,甚至发生大疱,眼皮往往肿胀得不能睁眼,结膜及角膜皆可发炎而畏光流泪,呼吸道有鼻炎、咽炎、喉炎及支气管炎的黏膜刺激症状,有的发生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倦怠无力、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人们称为沥青中毒。我国劳动部在1952年制定了《防止沥青中毒的办法》,又于1956年修订公布,做出了生产、包扎、装卸或搬运时防止沥青中毒的规定。屡次发生急性沥青皮炎或长期和沥青接触后,会发生慢性皮炎,皮肤干燥、粗糙,常有苔藓样化及继发性色素沉着。沥青容易引起脓疱性损害及痤疮样皮疹,尤其常见于青年工人的面部等处。长期和沥青接触可以引起皮肤黑变病,这和煤焦油引起的焦油黑变病相同,可能由于沥青也含有影响黑色素代谢的物质。长期和沥青接触还会引起疣状损害,极少数患者的疣赘可个别的发生恶变而成癌瘤。沥青疣赘的发病率较高,发病率与工龄成正比。

煤焦油同沥青一样,能使皮肤感光过敏而急性发炎,被晒部位短期内迅速红肿疼痛,反应剧烈的还发生大疱,部分患者同时有头痛、恶心和发热等全身症状。长期和煤焦油接触的工人可发生弥漫的色素沉着,被称为焦油黑变病(tar melanosis),可能由于煤焦油所含某些物质有刺激酪氨酸酶的作用,或脑垂体中刺激黑素细胞内分泌因受慢性刺激而增加分泌的结果,色素沉着可以看作感光过敏的皮肤所起的一种防御性反应。长期与煤焦油接触的工人也可发生苔藓样中毒性黑皮炎(melanodermatitis toxica lichenoides),患者先发痒,以后发痒部位有网状色素点,同时有轻度的毛细管扩张,皮肤有光泽,容易出汗,四肢尤其前臂有很多黑色苔藓样毛囊性小丘疹,有时发生大疱,血压也可降低,这些现象可能是内分泌腺发生中毒性障碍时所起的变化。长期和煤焦油接触也可引起疣状角化病,多年以后,有的疣赘可发展成癌瘤。

(2)致敏物

为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化学物质。致敏物所致的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是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细胞免疫)。

常见致敏物质有:

1)染料及染料中间体:如对苯二胺、间苯胺黄酱紫、二硝基氯苯、立索尔大红、对氨基粉、氨基偶氮苯、荧光染料等。

2)显影剂类:如对甲基氨基酚硫酸盐、三聚甲醛、二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TSG)。

3)橡胶:除含天然橡胶外,还含促进橡胶硫化的促进剂,防止橡胶氧化的防老剂,作填充剂的碳酸钙、氧化锌及炭黑和抗磨的沥青等。在生产过程中还应用汽油等有机溶剂。促进剂中六甲基四胺(乌洛托品)常是引起皮炎的主要物质,尤其在热天,六甲基四胺容易在弱酸性汗液中分解成甲醛,再氧化成甲酸而刺激皮肤;促进剂P.T.能使皮肤发痒及发生红丘疹,刺激鼻黏膜和结膜。促进剂TMTD(tetra methyl thiuram disulfide)引起皮炎、色素沉着、皮肤发痒、鼻眼和咽喉黏膜干燥。其他如TETD(tetra-ethyl-thiuram disulfide)、PTD(dipentamethylene thiuram disulfide)、MBT(mercaptobenzothiazole)都能引起皮炎。橡胶中所含的抗氧化剂(防老剂)有时为对苯二酚单苄醚(monobenzyl ether of hydroquinone)或类似的化合物,能妨碍酪氨酸酶的作用而使皮肤的色素减少,因此戴橡皮手套的工人手部可以偶然发生职业性白斑。橡胶工业的职业性黑变病主要是由于促进剂及防老剂,尤其防老剂A、4010NA、促进剂D、促进剂M及促进剂DM等常可引起,而汽油并非引起黑变病的主要物质。

4)合成树脂:是高分子化合物的塑料,常用的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聚酯树脂、环氧树脂等。它们先由有机物合成单体,然后聚缩,还加入填充剂、增塑剂、催速剂、润滑剂、着色剂、稳定剂和防腐剂等,制成具有各种用途的塑料。在制造过程中,各种原料和附加剂可以致病,例如酚醛树脂中甲醛和六甲基四胺(乌洛托品)是主要的致病物质。皮疹以皮炎-湿疹型最常见,颜面和眼睑往往明显水肿,暴露部位很痒。有的患者并无明显的皮疹,只有局限性或全身性瘙痒症,常因生产的反应锅漏气或树脂粉尘飞扬所致,长期接触树脂以后,手掌皮肤往往干燥、粗糙,发生角化过度和皲裂。胶合板厂用酚醛树脂或酚醛树脂和氨基甲醛树脂制作粘合剂,常使工人发生皮炎及皮肤瘙痒,少数发生荨麻疹。脲醛树脂所致接触性皮炎主要由于所含的甲醛。环氧树脂也能引起接触性皮炎。

5)松节油:是由松柏科树脂蒸馏而来,机器工业等常用的溶剂,既是原发性刺激物,又是致敏物。松节油容易溶解皮脂,使皮肤干燥,手掌及指端容易发生皲裂。它也容易使皮肤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接触性皮炎或引起湿疹性皮疹。松节油容易挥发,能强烈刺激鼻、咽及眼黏膜,也能引起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

化学性原因引起的职业性皮肤病,除化学物质本身的原发性刺激或致敏作用外,还受物理和机械性因素的协同作用以及其他一些诱因的影响,这些诱因包括:龄、性别、皮肤类型、季节、劳动环境温湿度等,个人卫生、劳动环境的卫生,也是影响发病的诱因。

2.物理因素

由于粉尘,机械性损伤,温湿度以及各种光能等物理因子的作用,同样可以引起职业性皮肤病。

(1)机械作用:反复或持续的摩擦和压迫可引起局部皮肤的角化过度,发生胼胝,并可引起指甲的损伤,搔抓揉搓、袖口或靴筒的摩擦,可促进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和发展。皮肤的擦伤可以导致铬、铍等物所致的皮肤溃疡或引起化脓性皮肤病的发生。石棉或玻璃纤维刺入皮肤时,可引起米粒大或豌豆大的圆形或多角形疣状丘疹,表面粗糙,有轻度压痛,被称为石棉鸡眼或石棉疣。粉尘可以阻塞毛囊口,影响皮肤的正常功能,增加感染机会,或发生毛囊性皮疹,痤疮,皮肤瘙痒等。爆破时的粉尘可以嵌入皮肤,形成爆粉沉着症。

(2)温湿作用:高温、辐射能引起皮肤烧伤和火激红斑,反复作用可出现持久性血管扩张,继而发生色素沉着。高湿多汗能促进可溶性化合物的刺激作用。低温作业时,可引起局部的冻伤、冻疮和皮炎。长期与热水接触的工作,如洗衣工、缫丝工等,手部皮肤常引起浸渍,变软,使皮肤抵抗力降低,再遇摩擦则易发生皮炎、糜烂和湿疹。

(3)日光和人工光源:长时间在日光下劳动,身体暴露部位可以发生急性皮炎,被晒局部出现红斑灼痛,重者可出现水疱。人工光源对皮肤的危害主要是紫外线,常见者如电焊引起的急性皮炎(电光性皮炎)。日光和紫外线除其本身可引起急性皮炎外,还可与光敏物质协同作用,引起光感性皮炎,如沥青皮炎等。

(4)X线、镭或其他放射性物质可引起急、慢性皮炎,皮肤角化和溃疡等。

3.生物性因素

某些树木或植物的浆汁、花粉具有刺激性或致敏作用,如漆树、花梨木、野葛、除虫菊、荨麻等,常引起割漆(或伐木)工人和园艺工人的职业性皮肤病。农民、粮仓工人或轧花工人,被螨类侵袭而引起皮肤瘙痒、皮炎和丘疹性荨麻疹,或被其他寄生虫叮咬,发生虫咬皮炎。禽(畜)类、血吸虫尾蚴可使在水田劳动者发生稻田皮炎。畜牧业、毛皮加工或屠宰工人等可由炭疽杆菌感染而发生皮肤炭疽病。渔民在捕捞作业时,可被刺伤皮肤或由于某些有毒鱼类,如鬼毒鲷(海蝎子)、水母等,重伤后引起局部红肿或风团样皮肤损害。

工矿职业性皮肤病的发生取决于职业的性质。例如,机器工人常受有机溶液、工业用油、漆或颜料的刺激,糖果工人对香料过敏,木工接触粘板胶而发生皮炎,油漆工人对生漆、松节油、油漆的溶剂或油漆的颜料发生变态反应,摄影者对显影液过敏等。影响发病的因素有下列几方面:

(1)劳动条件:劳动条件的改善是预防工业性皮肤病的首要条件,密封设备及改变生产工艺等手段可以迅速消除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工作环境的改善,应当在提供劳动者保护的同时,有利于工作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排除及减少蓄积。我国劳动人民的健康受到重视,劳动条件不断地改进,为彻底消除工业性皮肤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个体差异:各人和刺激物接触后有不同的感受性,尤其对致敏物质,一般正常人不发生反应,而少数敏感的人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先天易感的体质起一定的作用,他们常有家族过敏史。另有一些情况如一般健康状态、病灶感染、营养、神经状态、皮肤色素及皮肤功能的情况可影响皮肤的易感性,例如,皮肤干燥的人往往对松节油或肥皂发生皮炎,皮肤多油的对煤焦油和沥青容易发生痤疮样损害,患有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人较一般人容易发生皮炎。此外,性别、年龄等因素也有影响,例如,某些工厂中女工人数较少,女患者的人数当然也较少,但女工对某些工作物比男工容易发病;年龄及工龄也影响发病率,工龄短及年轻的工人的皮炎发病率往往较高,而工龄久的老工人对工作物往往失去敏感性,皮肤已经“结实”,或只有慢性湿疹样变化。

(3)其他:环境及个人卫生情况能影响工业性皮肤病的发病率。个人如不注意清洁,化学物的粉尘等因积留在衣服内或皮肤上而增加刺激性。

季节和日光也可发生影响。工矿职业性皮肤病的发病率往往在夏季最高,尤其皮炎容易发生于天气炎热的月份内。因为天热时人们穿衣较少,身体的露出部位较广,和刺激物接触的皮肤范围因而较大,更重要的是人们在天热时多汗,劳动时出汗更多,化学性刺激物容易沾留在潮湿多汗的皮肤上,有的化学物质在汗液中溶解,对皮肤的刺激更大,而且汗液的浸渍和外界的摩擦也会降低皮肤的防御能力。氯丙嗪、沥青和煤焦油等物质使某些人的皮肤对光线过敏,日光的照射尤其夏季的阳光较为强烈,露出部位容易发生皮炎或色素沉着的变化。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常见工业性皮肤病治疗

多数属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故其治疗原则符合一般局部或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治疗,对于已经发病的患者,脱离接触物,无论是化学制剂,粉尘以及光电接触是首先选择,有助于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加重以及提高治疗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多数接触相关的工矿职业性皮肤病均同时伴随有局部接触与系统接触的双重改变,即患者在局部接触发生病变的同时,多伴有皮肤吸收和吸入等摄入行为。因此,在进行隔离处理时,单纯的局部隔离措施往往难以收到满意效果,影响治疗疗效。

皮炎是最多见的一种。

(一)局部治疗

1.急性期

皮炎只有轻微红斑、丘疹或小水疱而无渗出者,可外用洗剂或粉剂,如炉甘石洗剂,扑粉或痱子粉,也可用亲水性基质的霜膏,如氢化可的松霜等。如果皮炎伴有剧痒时,可在洗剂中按比例加入1%酚或其他止痒剂。皮炎较重,红肿明显或水疱破溃、糜烂渗出者,先采用湿敷的方法,忌用粉剂和洗剂。常用作湿敷的溶液有,3%硼酸水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或1∶8 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每次湿敷30分钟至l小时,每日可湿敷多次(视病情而定),湿敷的间隙可涂氧化锌油。亦可用长效抗菌材料等喷剂外喷,兼具湿敷与预防感染作用。待病情好转,渗出停止,再用激素类软膏外涂。

2.皮炎恢复期

皮肤干燥脱屑时,可用糊膏或软膏。

3.慢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往往为皮肤浸润肥厚以及苔藓化。选用促使浸润吸收、皮损变薄的药物,以软膏为主,皮肤增厚或苔藓样变化明显,可用10%~20%尿素软膏,5%水杨酸软膏等。

在治疗过程的任何阶段中,如有继发感染时,应给予抗感染处理,如外用夫西地酸软膏等。

(二)全身治疗

应用抗组胺类药,如苯海拉明口服,25~50mg,每日3次,或氯苯那敏口服4mg,每日3次。其他抗过敏药如依巴斯汀每日1次,每次10~20mg。严重时,可口服泼尼松5~10mg,每日3次,待急性期过后,即可逐渐减量到停药。对于慢性皮炎或湿疹不宜服用激素。酌情应用维生素C内服或注射。合并感染酌情给予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

光接触性皮炎可给氯喹,以降低皮肤光感作用。患者应暂时脱离接触的环境,避免日晒。全身症状明显者可服用抗组胺类药物或糖皮质激素,必要时可静脉滴注。

电光性皮炎可口服烟酸或烟酰胺及大量维生素C,肌内注射维生素B12,必要时可用糖皮质激素。有电光性眼炎时应和眼科医师共同治疗。

放射性皮炎局部治疗:一度皮炎可用粉剂或炉甘石洗剂。二度皮炎用3%硼酸或1∶20醋酸铝溶液湿敷。炎症减轻后外用皮质类固醇软膏。溃疡可用成纤维生长因子或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等外用。可给予氦氖激光或LED激光照射辅助治疗。慢性溃疡经久不愈或伴发过度角化者考虑手术切除。已恶变者应及早手术治疗。有剧痛者可内服镇静止痛药。炎症剧烈者可内服糖皮质激素。如有白细胞下降明显出血者可予输血、输人血白蛋白或其他内科疗法。

职业性黑变病首先脱离接触致病物,然后进行全身疗法,用维生素C 5g加入5%~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3周,休息1周为1个疗程,可连续治疗3~4个疗程,同时配合一些其他对症治疗。

职业性痤疮,脱离接触致病物后病情可以减轻、痊愈。治疗采取对症处理,常用的外用药有硫黄、间苯二酚、维A酸等。较大的囊肿可手术切除。

职业性皮肤溃疡,典型鸟眼状溃疡很难治愈,特别在继续接触致病物的情况下更难愈合。可在清洁创面后用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治疗。

预防

对各种疾病都应以预防为主,对工业性皮肤病尤需如此。大多数工业性皮肤病尤其湿疹-皮炎型患者在停止接触刺激物及接受适当治疗后,经过1~2周即可显著好转或痊愈,工龄短及症状轻的患者可在短期内不接触或少接触刺激物,不一定必须调换工作。但是,有些人对刺激物始终有强烈的反应,敏感性没有降低的趋势,甚至皮炎越复发越严重,直到调换工作后才能恢复正常。

预防职业病,需要进行宣传教育,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施行适当的保健措施。关于工业性皮肤病的预防,提出下列几点措施:

1.在给工人分配工作时,最好考虑某些工人对某种职业是否合适,例如皮肤干燥的鱼鳞病患者不应派到高温车间,患湿疹的工人往往容易对化学物质过敏,对光线过敏的人不应常在野外作业。

2.最重要的预防方法是改善劳动环境。工厂中空气须新鲜、流通,要安置通风设备,如空气中有刺激性化学性尘雾,常需要安装吸尘器,更重要的是革新技术,采用密闭设备。机器及工作物周围常需要有安全装置,例如玻璃柜防护罩以防液体的喷溅或尘雾的飞扬。在某些工厂中要改变生产过程,或改用刺激性或致敏性很小的代用品。

3.环境及个人的清洁也是重要的,地板、墙壁、机器及工具等皆应该干净。工厂中要设置浴室及洗手池等清洗用具,一般采用淋浴而不用公用浴池,以便工人在每日工作完毕或接触刺激物后,洗去身体表面的原发刺激物或致敏物。

所用肥皂应该是中性皂而不是强碱性的粗制皂。在清除机油、煤油或油漆等污物时,不要用松节油之类的有机溶剂或刺激性太强的洗涤剂,须用无刺激也不致敏的洗涤剂,例如,含白陶土之类粉剂的羟基磺酸钠(合成洗涤剂)等。

除了环境卫生及皮肤清洁外,工作服应保持清洁,不要和日常衣服混放在一起。所戴的工作帽、手套及口罩要时常换洗,尤须注意手套里面是否清洁,如有刺激物或致敏物附着,手套不但失去保护作用,反而有害。

4.防护剂有时被人应用。防护剂直接保护皮肤,是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在实际上,理想的良好防护剂极难找到或不存在。改革生产设备、改变工艺流程、改善环境及个人卫生等上述措施才是积极的真正有效的预防方法。

理想的防护剂要具备多种条件:①没有刺激性或致敏性;②不能溶解刺激物和/或刺激物发生化学作用;③确有保护皮肤的作用;④久贮而不变质;⑤软硬度合宜,便于使用;⑥涂在皮肤上,容易附着而不易拭去,但在工作完毕后,容易被没有刺激性的洗涤剂洗去;⑦不妨碍汗液的排泄;⑧不影响美容,不妨碍美观,也不影响皮肤的伸缩。

在开始工作前,先用防护剂涂搽手部等容易接触刺激的部位,涂搽前皮肤必须清洁,没有已经附着的刺激物,工作完毕后须用没有刺激的洗涤剂及清水洗去。

防护剂的种类虽多,但都不能完全符合上述要求。处方如下:

(1)主要防御酸、碱或盐类等水溶性刺激物的防护剂:

单软膏:麻油2份,蜂蜡1份。

无水羊毛脂60g,蓖麻油30ml,鲸蜡10g,防腐剂如尼泊金适量。

氧化锌3.5g,硬脂酸14g,植物油82.5ml。

含水软膏:蜂蜡、硼砂、花生油或液状石蜡,水(见外用药)。

硅胶50厘斯20g,蜂蜡10g,凡士林45g,羊毛脂4g,硼砂1g,蒸馏水20ml。

硬脂酸镁30~50g,硅胶300厘斯50~70g。

硬脂酸锌50g,硅胶50厘斯50g。

(2)主要防御油溶性刺激物以及松节油、漆、沥青等常用各种胶质防护剂或聚乙二醇等,处方如下:

白明胶5g,淀粉5g,甘油72ml,醋酸铝液20ml,蒸馏水15ml。

滑石粉45g,淀粉30g,甘油30ml,植物油20ml,白明胶4g,硼酸4g,水80ml。

阿拉伯胶10g,硼砂2g,水80ml。

阿拉伯胶5g,西黄蓍胶5g,硼砂2g,水80ml。

白明胶5g,水40ml,尼泊金0.5g,甘油40ml,西黄蓍胶5g,花生油10ml。

西黄蓍胶2g,花生油10~20ml,尼泊金0.5g,甘油10~30ml,水加到100ml。

聚乙二醇400 20ml,聚乙二醇1000 80ml。

(3)操作沥青工人常要用含有遮光药的防护剂(见“日光性皮炎”)。处方如下:

水杨酸苄酯5g,二氧化钛5g,羟基磺酸钠2g,蓖麻油30ml,羊毛脂58g。

水杨酸苄酯10g,氧化锌10g,碳酸氢钠2g,薄荷油1ml,凡士林77g。

(4)戏剧工作者为预防油彩皮炎,可选用霜质护肤剂,处方如下:

硬脂酸镁1g,硬脂酸聚甘油酯3.5g,尼泊金A 0.15g,凡士林54g,氧化锌5g,明胶3.5g,硼酸1g,蒸馏水31.85ml。

硬脂酸8g,单硬脂酸甘油酯1g,尼泊金A 0.1g,95%乙醇5g,聚乙烯醇3g,明胶2g,羧甲基纤维素钠(中黏度)1.3g,氢氧化钾0.6g,甘油6ml,蒸馏水73ml。

(5)成膜材料(涂膜剂)的优点较多,兼防油溶性及水溶性刺激物,但也有妨碍汗液排泄等缺点。甲基纤维素常用,处方如下:

甲基纤维素6g,甘油10ml,水加到100ml。

甲基纤维素1.5g,液状石蜡10g,甘油2ml,水86.5ml。

甲基纤维素7.6g,无水酒精50ml,乙醚50ml,癸二酸二辛酯1g,蓖麻油5ml。

5.具有原发性刺激的化学品接触皮肤后,要立即洗净,可按刺激物采用中和/或解毒剂。例如,苛性钾等强碱等刺激皮肤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2%醋酸中和;当刺激物为硫酸、硝酸及苦味酸等强酸时,也立即用水冲洗后用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再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刺激物为含氰的氰化碱或氢氰酸,先用高锰酸钾再用硫化铵溶液洗涤;溴的刺激可由25%氨水及松节油各1份加入95%乙醇10份的混合剂处理;如果是铬酸,立即用10%亚硫酸钠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净,再用水冲洗;如果为氟氢酸,先用大量冷水冲洗,再用5%碳酸氢钠溶液清洗。磷的刺激性很强,要先用1%~2%硫酸铜溶液冲洗干净,再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对于苯酚,就用70%乙醇涂搽,对于沥青等,可用棉球蘸二甲苯拭除。除去染料的方法是先用1∶2000高锰酸钾溶液,后用2%硫代硫酸钠溶液洗涤,再用清水冲洗。橡皮手套等橡胶制品浸在5%碳酸钠溶液内,可以消除表面的可溶性促进剂及防老剂。

作者
方洪元;齐蔓莉;邢卫斌;张秉新
来源
朱德生皮肤病学,第1版,978-7-117-29665-6,2020.12
上一篇:间擦疹 下一篇:药疹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