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dermatitis solaris
中文别名 :日晒伤;日光红斑
日光性皮炎又称为日晒伤(sunburn)。个人对日晒的反应不同,肤色较白的人可有较重的症状。症状较轻的,皮肤发红疼痛,称为日光红斑(erythema solare),较重的发生大疱。红斑或大疱消失后,皮色变深(晒焦)。
日光性皮炎最易发生于春末夏初,可由于此时皮肤还没有足够的黑色素以保护皮肤避免强烈的日光刺激,一次强烈的日晒就可引起日光性皮炎,严重程度根据光线的强弱、照晒时间的长短和范围的大小而定,更和个人的敏感性有关。肤白者较易晒伤,城市居民较农民更易被晒伤。有的在日晒后数十分钟或数小时皮肤发红,甚至起疱,有的在次日才有轻微的红斑。
衣服及阳伞等可遮盖日光而避免晒伤,但水面、雪地及沙漠都能反射日光,旅行者虽用阳伞及草帽遮蔽日光,仍可发生日光性皮炎。此外,空气中烟雾、云层的厚薄、湿度的大小及海拔的高低都可影响日光的强度。
到达地面的日光含有中波紫外线(UVB)、长波紫外线(UVA)、可见光及红外线,其中紫外线占40%。中波紫外线可直接作用于皮肤的血管或促使扩张血管物质释放而引起延缓性红斑,还能刺激黑素细胞合成黑色素,大量黑色素于日晒2~3日后生成,于是皮肤逐渐晒黑。
长波紫外线比中波紫外线多100倍,且易穿透普通玻璃,但刺激性较小,可使皮肤即刻发生红斑,经数十分钟即可消失,长波紫外线还可增加黑色素的含氧量而迅速引起色素沉着,但持续时间较短。可见光对皮肤的生物学作用很小,但易刺刺激视网膜。红外线是不可见的辐射热,只使皮肤血管因热刺激而暂时扩张。
典型病理改变是晒伤细胞(sunburn cells),即凋亡的角质形成细胞,它是对UVB损伤作用的自我保护机制。晒伤细胞镜下表现为核固缩,胞浆呈均质性,嗜伊红色,一般受UVB辐射后24小时出现,72小时后基本消失。表皮轻度海绵化,角化过度,棘层增厚,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减少。真皮层肥大细胞脱颗粒,静脉丛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
可选用炉甘石洗剂、锌霜、糖皮质激素等外用药物治疗。有严重的急性皮炎时,最好选用稀释的复方硫酸铝溶液(布罗溶液)或用冷牛乳湿敷。晒伤严重时,可口服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阿司匹林可减轻疼痛。
对日光敏感尤其在初夏时皮肤尚未晒黑者要注意防避强烈日光,可撑伞或带宽边帽及穿长袖衣服,但日光可由地面、水面、沙漠或雪地反射,往往不能完全预防晒伤。
为了逐渐增强皮肤对日光的耐受力,可在不大强烈的日光下逐渐延长曝晒时间,使皮肤渐渐晒黑而加强抗光能力,但应小心锻炼以防发生急性日光皮炎。
皮肤容易晒伤但须在日光下工作的人可涂遮光剂(sunscreen),有暂时的防光作用。遮光剂可分为物理性及化学性:
1.物理性遮光剂
有氧化锌、氧化铁、次碳酸铋及二氧化钛等,可阻拦各种波长的紫外线,防光效果良好。涂敷越厚,效果越好,但由于影响美观,患者往往不喜应用。
氧化钛(titanium oxide)的防光作用最强,可用矿物油或植物油等配成软膏,最好配成霜剂如下列处方:
氧化钛10g,硬脂酸25g,三乙醇胺1g,甘油10ml,鲸蜡醇0.5g,水加到100ml。
2.化学性遮光剂
有鞣酸、水杨酸苄酯或水杨酸甲酯、对氨苯甲酸及二苯甲酮等,用适当基质配成遮光剂涂在暴露皮肤上,可以或多或少的预防日光皮炎。
鞣酸(tannic acid)可用稀酒精配成10%酊剂。由于鞣酸收敛作用较强,皮肤有紧张感而令人不适,且效果较差,现已罕用。
水杨酸苄酯(benzyl salicylate)又称萨罗(salol),和水杨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都可遮光,但易引起接触性皮炎,现在也很少用。
对氨苯甲酸(para-aminobenzoic acid,PABA)能阻拦波长小于320nm的紫外线,涂药后,UVB引起红斑的能力显著减弱,是现时常用的遮光剂。遇光氧化而发黄,可污染衣服而难洗去。对氨苯甲酸可用50%~70%酒精配制5%酊剂或处方:PABA 5ml,乙醚2.5ml,乙醇70ml,水加到100ml。
苯酮类(benzophenones)化合物能防御紫外线,对中波紫外线的防御作用较对氨苯甲酸弱,涂于面部容易洗去,要常涂搽。如果先搽含有75%酒精的5%PABA酊,1小时后再搽二苯甲酮(benzophenone)制剂,效果较好。二苯甲酮也可和氧化钛等物理性遮光剂配制成优良的遮光剂,处方如下:
氧化钛20g,氧化锌8g,红氧化铁或黄氧化铁适量(根据使用人的皮肤颜色酌量加入黄、红或褐色氧化铁),4%二苯甲酮加到100ml。
二羟丙酮(dihydroxyacetone)是透明液体,可用纯品涂擦皮肤以防御紫外线。有人应用2.5%吲哚美辛溶液防御中波紫外线而认为有效,并可减轻皮炎。
3.防晒品的选择
首先要正确识别防晒霜的标签及其意义,PA是指对UVA防护系数的分级,而SPF是指对UVB的防护系数,两者没有互相参照的意义。单一指标并不表示能防护日光中的所有紫外线。
遮光剂中含有的氧化锌和二氧化钛具有反射日光的作用。新型的防光剂,有的加入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C、E及绿茶提取物等,可增强其防光效果。当然遮光剂的防晒强度与其防晒系数有关。SPF30遮光剂的防光效果是普通皮肤自然防光的30倍之多。尽管如此使用这种遮光剂,皮肤还是会有一些晒黑。
4.防晒品的应用
防晒效果与其实际涂抹剂量、耐水性能有密切关系。一般测试方法中规定的涂抹量是2mg/cm2,当防晒霜涂抹量减半时,其防护系数可下降50%~60%。在具体使用防晒品时,应根据紫外线的实际照射量加以选择。室内工作的女性和家庭主妇在外出时约可选用SPF10、PA+的防晒霜,室外工作的职业和中午在室外活动者,推荐使用约SPF20、PA++的防晒霜,而在烈日下活动及进行海水浴时,应使用耐水性好、约SPF30、PA+++的防晒霜;超高SPF值的防晒霜,对于有光过敏的患者是必要的。夏季外出时,不仅要使用UVB防护剂,也要使用UVA防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