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蜜蜂叮蜇
蜜蜂叮蜇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bee stings

概述

雌蜂腹部的后数节内有分泌蜂毒素(apitoxin)的毒腺和蜂尾的毒刺通连。蜜蜂在接触人的皮肤时,为了自卫而用毒刺刺入皮肤,毒腺释放出含有蚁醛、神经毒素、组胺、透明质酸酶及磷脂酶A的液体,有时毒刺被折断于皮肤内,土蜂、黄蜂、大黄蜂能收回各自的毒刺。

类型

1.黄蜂叮蜇(wasp stings)

俗称胡蜂或马蜂,单独飞行或成群飞翔,往往为了自卫才蜇人,特别是在捅捣蜂窝时,大量黄蜂飞出而袭击捣蜂窝者,可引起严重的皮肤损害,也可引起迟发性血清病型反应或速发性过敏反应。严重时在1~2分钟内发生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2.蚂蚁叮蜇(ant stings)

蚂蚁中兵蚁可以刺蜇人的皮肤而引起疼痛、风团及蜇处瘀点。在南美洲常有一种黑色和一种红色蚂蚁蜇人而引起局部皮损,偶然引起蜂蜇后所出现的全身性过敏反应,特别是火蚁(fire ant)有一种溶血及损伤细胞的剧毒。1999年在中国台湾发现火蚁,近年来我国南方已发现入侵的红火蚁。在火蚁用下颌抓紧皮肤时,腹部蜇器以头部为枢而转动刺蜇,多个被蜇处排列成环形,以后,蜇处有小风团,在4小时内发生水疱,疱液迅速混浊,次日变成基部红肿的脐凹状无菌脓疱,数日后才消退,可遗留色素沉着、纤维性结节及瘢痕形成。蜂蜇的全身性反应可以偶然发生。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作者
方洪元;齐蔓莉;邢卫斌;张秉新
来源
朱德生皮肤病学,第1版,978-7-117-29665-6,2020.12
上一篇:蚋叮蜇 下一篇:隐翅虫皮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