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mite itch
螨痒症由螨类引起。螨类是体型很小的节肢动物,幼螨有3对足,而成虫有4对足,种类很多,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而自由地独立生存。有的寄生于动物或人类而维持生活,被称为兼性寄生虫,侵袭皮肤而引起发痒的皮疹,有些螨类还能传播丛林斑疹伤寒及鼠疫等疾病。
小螨和上述的袋形虱螨所引起的皮损相似。被称为谷痒症、稻草痒症、草原痒症等的螨痒症可由于种类不同的小螨所导致,例如,杂货商痒症(grocer’s itch)往往由家甜食螨(glyciphagus domesticus)引起。这些螨常栖居于蔬菜和食品等处,不在人类皮肤上生活及繁殖,但可使所接触的农民、杂货商、看守仓库或零售食品的人发生顶部常有水疱及小脓疱的痒丘疹。粉螨是孳生于谷物、面粉或糖等食品的肉眼仅见的白色小虫,容易使接触带螨食品的人发生瘙痒性丘疹及荨麻疹性皮炎(图1,图2)。

图1 螨痒症(一)

图2 螨痒症(二)
属于节肢动物的恙螨科(trombiculidae),使人发生恙螨咬症(chigger bite)的是发育期中需要动物蛋白质的幼螨。幼螨是肉眼可见的卵圆形小螨,体长0.2~0.5mm,孳生于啮齿动物等宿主所常栖居的森林、河沟边、草原、田埂等处,每分钟可爬行约10cm。欧洲的秋恙螨(trombicula autumnalis)又称为秋蚲(harvest mite),日本的红恙螨(trombicula akamusi)被称为赤虫,我国的地里恙螨(地里纤恙螨,teptotrombidium deliense)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尤其华南地区的河沟边、塘边、田埂及地势低洼处和鼠类经常出入的墙角洞穴等处。
恙螨附着于人的皮肤吮吸血液,在数小时内吸足后才肯离开。恙螨叮蜇人皮肤后,其口分泌物引起反应而发生恙螨病(trombiculiasis)。通常叮蜇处为红色丘疹,顶端有一小瘀点也可是小水疱或脓疱,丘疹逐渐增大至豆粒大,甚至更大形成斑块状,1~2天顶端坏死形成黑色焦痂,具有特征性。有时皮损是丘疹性荨麻疹的表现而为丘疹、风团、水疱,甚至大疱,常因继发性感染而化脓结痂。严重时,局部成片红肿,全身有泛发的红斑及风团,可伴有发热及周身不适,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往往增加。
地里恙螨、小恙螨及红恙螨等可传播东方立克次体而引起丛林斑疹伤寒(恙虫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丛林斑疹伤寒曾经流行于我国华南地区,从广州的田鼠身上找到的地里恙螨被认为是广州所见恙虫病的媒介。
避虫药如酜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methyl phthalate)霜等可以防止恙螨叮蜇,容易被蜇的农民、猎人、收摘水果者等可穿紧袖衣,在踝部及腕部可涂一圈碘酊或硫黄制剂。叮蜇后剧痒者可涂抹糖皮质激素类制剂或含有薄荷脑及苯酚的止痒药。
鼠螨寄生于鼠身上,可以附着于人体以吮吸血液,引起发痒的鼠螨痒症(rat mite itch)。皮损通常为独立的多个红色痒丘疹、风团及水疱(图3),中心的叮蜇处常有粟粒大小的瘀点,往往三五成群或排列成线状,多半出现于小腿、踝部及鼠螨较难越过的腰带系扎处,患者往往剧烈搔抓而引起皮抓破、血痂或有继发性感染而化脓结痂。

图3 鼠螨痒症
鼠螨属于革螨类,通常是拔氏禽刺螨(ornithonyssus bacoti),常出现于多鼠的仓库及工厂等处而使多数工作人员发生鼠螨皮炎,例如,某面粉厂多鼠而有很多患者。鼠螨皮炎多是丘疹性荨麻疹的表现,由拔氏禽刺螨引起。
鼠螨除引起皮炎外,还可传播鼠型斑疹伤寒、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立克次体痘及兔热病等疾病。为了消灭鼠螨,首先要开展群众灭鼠工作。
禽螨主要有禽刺螨(ornithonyssus)及皮刺螨(dermanyssus),栖居在鸽和鸡等家禽身上吮吸宿主的血液,也可寄生于其他鸟类,有时离开禽鸟而爬到家具及窗台等处,可以叮蜇人体如腹股沟、躯干及四肢等任何部位的皮肤而引起发痒的炎性丘疹、丘疱疹或风团,被称为禽螨症(gamasoidosis)。在城市,禽螨症常由寄生于鸽的禽螨引起,玩赏金丝雀等笼中小鸟的人常抚弄其羽毛,手及臂部等处容易被禽螨叮蜇而发生红色痒丘疹或风团。在农村,附着于鸡身上的禽螨是禽螨症主要的病原,这类禽螨通常是昼伏夜出的鸡皮刺螨(dermanyssus gallinae)。
鸡螨是卵圆形红色小螨,长约0.5cm,常栖居于鸡窝角落砖缝内,夜晚爬到鸡身上吮吸血液,也能吸取人血并引起螨痒症,吸足血液后,鸡螨腹部膨大呈红色球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