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carodermatitis
概述
螨虫皮炎多发生在秋收季节接触谷物的农民,故又称谷痒症(grain itch)。凡因螨虫叮咬引起的皮炎统称螨虫皮炎。螨的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是豆粒大小的红色痒丘疹或斑丘疹,散布于四肢或躯干等处,皮损顶端常有水疱或小脓疱,有时皮损中心是针头大的瘀点。
病因学
本病一般发生于夏秋季节,是由袋形虱螨(Pediculoides ventricosus)引起,曾经在我国称为虱状蒲螨、蒲团虫或虱样袋形螨,栖居于稻、麦等谷类或草褥、棉籽、稻草袋、蒲茸枕心及麻袋等处,也可寄生于谷类或其他农作物的昆虫幼虫身上,因而谷类、稻草、棉花及豆类植物有大量害虫时,袋形虱螨往往很多,最常侵袭农民的皮肤,但不长久停留在皮肤上。
袋形虱螨为肉眼所仅见,呈土黄色,头部有针状喙器,胸部及腹部各有两对足,每足有5节。未受精的雌螨呈梭形,长约0.2mm,受精后长约1mm,腹部膨大而成球形,卵在母体内孵化发育。在温暖季节中,每个雌螨产生幼螨共约200~300个,其中4%左右为雄幼螨,留在母螨的生殖孔旁,将和以后出生的雌幼螨在成熟时交配。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防止侵袭及杀螨的外用药如10%硫黄软膏或含有5%萘酚的硫黄软膏,γ-六氯苯霜及苯甲酸苄酯乳剂等杀虫剂都可应用。带螨物品如草褥等应喷杀六氯苯等杀虫药或应用煮烫等杀螨方法。
糖皮质激素类制剂及止痒药,如含有苯酚及薄荷脑的洗剂、溶液、酊剂或霜剂可使痒觉暂时减轻,内服药如赛庚啶等抗组胺药有止痒的作用。
作者
方洪元;齐蔓莉;邢卫斌;张秉新
来源
朱德生皮肤病学,第3版,978-7-117-10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