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dracontiasis;dracunculiasis
麦地那龙线虫[Drancunculus medinensis(Linnaeus,1758)Gollandant,1773]成虫寄生在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组织内,引起龙线虫病(dracunculiasis,Guinea worm disease)。人或动物因误食含本虫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cyclops)而感染。我国猫的感染报道较多,而人体感染至今仅见于安徽阜阳农村1例男童。
成虫形似粗白线,体表光滑,镜下可见细密的环纹。雌虫长60~120cm,宽0.9~2.0mm,子宫双管型,其内充满第一期幼虫。雄虫长12~40mm,宽0.4mm,末端向腹面卷曲,具交合刺2根。第一期幼虫(杆状蚴)长550~760μm,宽15~30μm,体表可见显著的纤细环纹,尾尖细,尾长约占体长的1/3,于肛门后方两侧有尾感器1对。第一期幼虫在水中较为活跃,若被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在适宜温度下约经12~14天,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含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随饮水被人或哺乳动物误食后,幼虫在十二指肠释出,钻入肠壁,经肠系膜、体腔移行至皮下结缔组织。虫体约经3个月发育至性成熟,雄虫在感染后3~7个月内死亡;雌虫受精后移行至终宿主(人或动物)皮下,产出第一期幼虫。幼虫产出期间引起宿主强烈的超敏反应,结果在皮下形成肿块,皮肤表面出现水疱,继而皮肤破溃。当宿主肢体与水接触时,雌虫头端从破溃部位的皮肤伸出,体壁和子宫破裂,释出大量的第一期幼虫。子宫内幼虫产出后,伸出的部分崩解,其余则缩回皮下组织内。当破溃部位再次与水接触时,又重复这一产幼虫过程,幼虫产尽后雌虫自然死亡,伤口愈合。雄性成虫很少见到。
麦地那龙线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曾广泛流行于非洲、印度、巴基斯坦、西南亚等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南美也有轻度流行。日本、朝鲜和中国人体感染仅见个例报道。本病的流行主要有2个环节:饮用含剑水蚤的生水及患者与水接触。动物保虫宿主有犬、猫、马、牛等。本病的感染年龄多在14~40岁,以5~9月份发病最多。本病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尤其是对青少年危害很大的寄生虫病,流行于20个国家,约有350万病人。经过多年的大力防治,2013—2015年全球人体病例数已分别降至148、126及22例,2016年全球仅有25例人体报道(乍得16例,南苏丹6例及埃塞俄比亚3例),表明本病的防治已取得了巨大成功。
感染期幼虫在体内移行及发育时,虫体所经之处或所在部位常无明显病变。到达皮下组织的成熟雌虫周围可出现条索状的硬结或肿块。雄虫交配后在皮下组织内死亡,除在虫体周围引起纤维变性外,无其他病变。本虫致病主要是雌虫移行至皮肤时,释放的幼虫及大量代谢产物引起宿主组织强烈的超敏反应。患者可出现荨麻疹、局部水肿和腹泻、发热、头晕、恶心等全身症状。血液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自虫体前端破裂处逸出的幼虫可致皮肤表面丘疹,并发展为水疱、脓疱、蜂窝织炎、脓肿、皮肤溃疡等。水疱内为无菌黄色液体,镜下见大量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溃疡如果继发感染可致脓肿,愈合后留下永久性瘢痕或肌肉损伤。虫体还可侵及神经系统引起瘫痪,亦可累及眼、心脏及泌尿生殖系统引起病变。在体内深部组织内的雌虫死亡退化后,逐渐钙化,可致邻近的关节发炎。变性的虫体也可释放出大量抗原,诱发无菌性囊液性脓肿。
本病常见的检测包括在感染早期血常规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影像学检查部分患者可见局部包块、虫体钙化影。查体可见游走皮下条索样包块,局部皮肤可见溃疡形成,溃疡中心可见小孔,部分可见孔内部分成虫或乳浆样液体排出,在溃疡及其周边组织、无菌性积液中找到幼虫可确诊。较为特异血清免疫学方法如虫体抗原皮内实验、荧光抗体检测等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目前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发现有虫体自皮肤暴露时,先用冷水置伤口上,使虫体伸出产幼虫,然后用一根小棒卷上虫体,每日向外拉出数厘米,直至将虫体全部拖出。此过程操作必须小心谨慎,一旦虫体被拉断,幼虫逸出可致严重的炎症反应。也可手术取虫治疗。治疗药物有甲硝唑(metronidazole)、尼立达唑或甲苯达唑等。本虫感染是由于人饮用含剑水蚤的水所致,因此避免饮用不洁生水可预防本虫的感染。
线虫病预防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切勿将患肢浸泡在水中;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消灭剑水蚤,在含有剑水蚤的水源区域式样柳条鱼等嗜食剑水蚤的鱼类,亦可加氯等化学方法杀死剑水蚤。保护易感人群主要是改善生活饮食习惯,不饮生水,不进食生食,饭前、便后要养成洗手习惯,并改善当地饮水条件。对于疫区患者和受感染的猪、牛、羊及犬等线虫保虫宿主同时进行治疗。进入疫区劳作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