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utaneous larva migrans
中文别名 :潜行疹;匐行疹
皮肤游走性幼虫病又称为潜行疹(匐行疹,creeping eruption),是线虫所致的游走性蠕虫病,或是各种蝇类所致的游走性蝇蛆病。在美国东南和巴西等南美的热带地区,病原体是寄生于猫及犬(狗)的巴西钩虫(ancylostoma braziliense)的幼虫,其次是犬钩虫(ancylostoma canium)的幼虫,成虫长8~10mm,而幼虫长度只约为0.5mm。受染动物的粪便排到地上后,粪便中的虫卵在温湿的泥土中孵化而成幼虫,人尤其是儿童的皮肤接触污染的泥土后,幼虫即可钻入皮肤,在皮肤内游走而成线形损害。腭口线虫(gnathostoma)的幼虫所致的皮肤腭口线虫病也可表现为皮肤游走性幼虫病。蝇类幼虫如马蝇幼虫(gastrophilus hemorrhoidalis,gastrophilus intestinalis)比线虫的幼虫大,有体节及吸盘,钻入皮肤的蝇蛆病可为游走的线状。我国新疆地区曾报告过一例由于黑角胃蝇(gastrophilus nigricornis)的幼虫引起潜行疹的病例。
本病常用噻苯达唑(thiabendazole),每次口服25~30mg/kg,每日2次,连服2~3日,一般在服药后1周内,自觉症状消失,皮损停止发展。在治疗期中应该注意胃肠道、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10%噻苯达唑溶液或溶于90%二甲亚砜的2%溶液可以局部应用,每日4次,涂擦丘疹约1周。其他局部疗法为液氮冷冻或氯乙烷喷射30秒至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