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皮肤颚口线虫病
皮肤颚口线虫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gnathostomiasis cutis

作者
方洪元;齐蔓莉;邢卫斌;张秉新
概述

皮肤颚口线虫病主要流行于印度、东南亚及日本等国家,最易见于嗜食生鱼的泰国及日本,也可出现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

临床上以移行性皮下肿块、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皮损为轻度发红的限界性肿胀,有压痛及发痒,一般于数日后消失。有时,其他器官被波及而有系统性症状。

病因学

病原体是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的第三期幼虫。成虫寄生于猫、狗或猪、野猪、貂等动物的胃黏膜,雄虫长11~25mm,雌虫长25~54mm,呈淡红色线状,前端的球形头部有4~8圈的尖锐倒钩,口周围有两片厚唇,体表有很多小棘。成虫的卵随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化成第一期幼虫,被第一中间宿主的挠足虫(剑水蚤)吞食后,在其体腔内发育成第二期幼虫。第二中间宿主的黑鱼及厥鱼等淡水鱼吞食剑水蚤后,第二期幼虫由鱼的肠壁游走到肌肉及肝脏而成第三期幼虫,除了淡水鱼外,蛇及蛙也可成为第二中间宿主。猫狗等动物吃食受染的淡水鱼后,第三期幼虫穿越肠壁,经肝脏而入肌肉等组织,最后回到胃壁而发育为成虫。

人是第三期幼虫的迷入宿主,因此幼虫不能发育成成虫。人在吃未熟或生的鱼肉或蛙肉后,幼虫经肠壁进入任何器官组织入眼前房、肌肉、脑、肺脏或腹腔等处,在人体内游走不定。其寿命可达数年,长者可达10年以上,从而引起持久达数年之久的炎性局限性结节,可由皮肤及黏膜排出体外。有的患者并无吃食未熟或生的鱼肉史,可能由于幼虫离开鱼体入水后,随饮食侵入人体内。

组织病理

皮下肿块组织病理检查为嗜酸性肉芽肿。在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幼虫附近,有很多嗜酸性细胞,还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组织内水肿及出血。

症状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损害浅表时,可以施行冷冻疗法。如果可能的话,切开皮肤以取出虫体,但常因切开后难于寻找而失败。

由于人体不是该虫的适宜宿主,在人体内不会发育为成虫,本病绝大部分将自然痊愈,一般不需治疗,任何化学疗法的效果也难估价,较常用的是乙胺嗪(枸橼酸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Hetrazan)。国内有人应用左旋咪唑,认为症状可减轻,复发次数可减少。

来源
朱德生皮肤病学,第5版,978-7-117-29665-6
下一篇:皮肤游走性幼虫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