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leishmaniasis
利什曼病是利什曼原虫属(Leishmania)原虫所引起,在流行地区由白蛉从被感染的动物传播到人或从人传播给人,也可通过注射器材传播内脏利什曼病。临床表现为皮肤、皮肤黏膜或内脏损害,分别由于形态相同但种类不同的利什曼原虫引起。
关于利什曼病的分类法还不统一。传统分类法包括: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黏膜皮肤利什曼病(muco-cutaneous leishmaniasis)及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皮肤利什曼病又称东方利什曼病(oriental leishmaniasis)或东方疖(oriental sore),黏膜皮肤利什曼病又称美洲利什曼病(American leishmaniasis),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Kala-azar)。
病原体是白蛉传播的利什曼原虫,引起皮肤利什曼病(东方利什曼病)的是热带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tropica);引起黏膜皮肤利什曼病(美洲利什曼病)的是巴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braziliensis);引起内脏利什曼病的是杜诺凡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又称利杜体(Leishman-Donovan body,L.D.body)。近来有人提出,婴儿黑热病是由于利杜体的婴儿亚型所致。巴西利什曼原虫的圭亚那亚型及巴拿马亚型与秘鲁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peruviana)都只引起皮肤的利什曼病,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mexicana)的墨西哥亚型及亚马逊亚型和流行于委内瑞拉的亚型引起皮肤及播散(弥漫)性皮肤利什曼病。播散性皮肤利什曼病也可由利杜体或其他利什曼原虫引起。
各种利什曼原虫的形态都相同,在培养基上也无法区别。原虫的分类主要根据流行地区、动物宿主、主要媒介及临床特征。寄生于人体的利什曼原虫是直径为2~5μm的圆形或卵圆形无鞭毛体(amastigote),胞浆内有靠近细胞膜的圆形细胞核,另有一个杆形的动基体(kinetoplast),无鞭毛体以分裂法繁殖。当利什曼原虫寄生于白蛉的消化道中,或在22℃~28℃的培养基中培养时,原虫变成细滴虫(leptomona)型而称前鞭毛体(promastigote),虫体前端有一根鞭毛及长出鞭毛的基体,其后是动基体及虫体中央的细胞核,因发育程度不同而呈椭圆形、梭形或鱼形,由纵分裂法繁殖。
各地区的利什曼原虫由不同种类的白蛉传播,中华白蛉及蒙古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媒介。各地区利什曼原虫的终宿主也不定,在地中海沿岸主要是狗,在非洲及亚洲是田鼠,在南美主要是森林啮齿动物,利杜体的终宿主是人类。当白蛉叮蜇已感染的人或动物后,原虫在白蛉的消化道内成为细滴虫型的前鞭毛体,以后叮人皮肤而使人感染后,主要以无鞭毛体形式寄生于巨噬细胞内。
皮肤利什曼病的临床或亚临床感染往往可由利什曼原虫素试验(leishmanin test,Montenegro test)检出。此试验是结核菌素延迟过敏反应,以细滴虫型的前鞭毛体为抗原的水悬液0.1~0.2ml注射皮内,24~72小时后观察结果,有红晕的丘疹或结节时是阳性反应,在48小时的反应最显著,直径可超过5mm,经4~5天后消退。大多数利什曼患者呈阳性反应。东方利什曼病及内脏利什曼病在感染后4~6周内几乎都呈阳性,阳性反应可持续多年,甚至在治愈后永远阳性。美洲利什曼病一般在感染后3个月内呈阳性反应,而播散性皮肤利什曼病是播散性无变应性利什曼病(disseminated anergic leishmaniasis),始终是阴性。
皮肤(东方)利什曼病的损害未溃破时,真皮内有大量的组织细胞,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密集胞浆内,每个组织细胞可含一二十个原虫,在播散性皮肤利什曼病更多,但原虫也存在于细胞之外。此外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在溃破时可有很多嗜中性多核粒细胞。损害陈旧时,有结核样浸润,利什曼原虫显著减少甚至于不可见。
美洲利什曼病的原发损害周边有上皮增生,真皮水肿。继发的黏膜损害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和充满利什曼原虫的组织细胞,往往伴有毛细血管闭塞性坏死及继发性细菌感染。
五价锑剂能消灭利什曼原虫,在南美州广泛应用的是锑酸葡胺(Glucantime,meglumine antimonate),由肌肉或静脉注射,量为50~60mg/(kg·d),每日1次,以10~12次为一疗程,共1~3个疗程,疗程的间隔期是10~15天。葡萄糖酸锑钠(斯锑黑克,Stihek,Solustibosan,sodium stibogluconate,sodium antimonyl gluconate)常被应用,每次6ml含五价锑0.6g,由肌肉或静脉每日注射一次,成人一次注射量为6~9ml,最多不超过1g药量。以6~8日为一疗程,约需3~4个疗程,疗程的间隔期是15~30天。由于锑剂在体内排泄很慢而有蓄积作用,治疗时应严密观察有无肝、肾、心或脑中毒反应,有急性热病或出血性疾病时也需禁用。副作用有发热、恶心、呕吐及肌肉疼痛等,白细胞减少及心律不齐时要停药。乙锑胺(ethylstibamine)静脉注射200~300mg/d,现已少用。
我国用戊烷脒(戊双脒,pentamidine)治疗黑热病而有效,用量为4mg/kg,每日肌注1次,共15~20次,如未痊愈,1个月后可再给一疗程。
被人研究的其他药物有两性霉素B、氯喹及吡喹酮(praziquantel)等。
早期的局限性小皮损可由冷冻、电灼或切除等法销毁。对慢性狼疮样利什曼病除应用锑剂外,可用糖皮质激素类混悬剂注射于损害内。有继发性感染时应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