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tinea pedis
足癣是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通常发生于足部尤其足底两侧及趾间和足趾侧面,引起水疱、糜烂或鳞屑等皮疹,按主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水疱型、浸渍糜烂型及鳞屑型(角化型),趾甲往往同时有甲癣。
足癣在人们之间直接或间接传染,发病率很高,主要由于足底及趾间皮肤潮湿多汗,为致病菌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繁殖环境,而且足底缺乏皮脂腺而无足够的不饱和脂肪酸以抑制真菌。足癣容易在家庭内互相传染。浴室、游泳池及旅馆等公共场所也常传播病菌,往往是由公用拖鞋或毛巾为媒介,但足癣的发生和个人的多汗程度及免疫力的强弱等因素有关,有的人仅是带菌者而不患足癣。
致病菌是多种毛癣菌或表皮癣菌,也可为白念珠菌;根据我国的文献,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近年来,白念珠菌感染报道增多。
临床表现可因致病菌的种类而有所不同。红色毛癣菌往往是难以治愈的鳞屑型及角化型足癣的致病菌,絮状表皮癣菌容易引起成片红斑及鳞屑的皮炎;石膏样毛癣菌常使足底及趾间皮肤发生水疱,趾间皮肤也常浸渍糜烂,往往继发细菌性感染;白念珠菌通常引起成片的浸渍糜烂性损害,边缘常有水疱。但是,仅有临床表现不能确定真菌种类,必须依赖真菌培养才可鉴定。
1.口服药物治疗
可口服伊曲康唑200mg/d,顿服,疗程2~4周,或特比萘芬250mg/d,疗程2~4周。足癣继发细菌感染时应联用抗生素,同时局部用0.1%依沙吖啶或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引发癣菌疹时,应在积极治疗活动性病灶的同时给予抗过敏药物。
2.局部治疗
常用的抗真菌外用药包括各种溶液、酊剂、霜剂及软膏,鳞屑角化显著时可擦硫黄水杨酸软膏或复方水杨酸软膏等,可用热水洗脚移除厚屑后涂擦。其他外用药如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联苯卡唑、特比萘芬霜、十一烯酸各种制剂及10%冰醋酸等。
应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患处急性发炎而渗湿糜烂或化脓时,可用湿敷方法,稀释的醋酸铝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湿敷或每晚浸泡10~15分钟。有裂口时可涂10%硝酸银溶液,有继发性感染时可擦氯碘羟喹软膏,趾间糜烂时可撒敷含有水杨酸、氧化锌及滑石粉等物的粉剂。
在家庭或公共场所中,拖鞋、浴巾及洗脚盆等要消毒和分用,通常用5%甲醛溶液或煤酚皂溶液消毒,公用拖鞋可用3‰漂白粉溶液浸泡3分钟。足底多汗的人应常穿透气的鞋子,涂擦25%三氯化铝溶液等除汗剂。为了防治足癣复发,应该经常保持足部清洁和干燥,可常用抗真菌的药粉或药水,例如,含有2%十一烯酸及20%十一烯酸锌的粉剂是一种良好的足粉,长期应用时不引起任何刺激性或过敏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