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bartonellosis
中文别名 :猫抓病;卡里翁病
巴尔通体病是由不同种与亚种巴尔通体引起的一类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目前,对人类致病的病原主要为杆菌样巴尔通体和汉赛巴尔通体。前者以白蛉为主要传播媒介,表现为以急性发热与溶血性贫血为主的奥罗亚热,及以皮肤病变为主的秘鲁疣;后者以猫及其他猫科动物为主要储存宿主,机体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皮肤病损和局部淋巴结疼痛肿大,又称猫抓病,是近年来主要在我国散发的新发传染病之一。
巴尔通体病系由巴尔通体感染所致的一类疾病。
巴尔通体属包含有至少24个不同的种,仅有10种与人类疾病有关,其中主要包括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五日热巴尔通体(Bartonella quintana)、杆菌性巴尔通体(Bartonella bacilliformis)、伊莉莎白巴尔通体(Bartonella elizabethae)、万森巴尔通体(Bartonella vinsonii)及科勒巴尔通体(Bartonella koehlerae)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巴尔通体属下的菌种不断地从物体内被分离鉴定,因而巴尔通体属的队伍仍在扩大。
巴尔通体是一类革兰阴性的需氧杆菌,个别种有鞭毛,为兼性细胞内寄生。主要寄生在血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结细胞内,有的可存在于红细胞内或表面。巴尔通体常呈多形性,革兰染色阴性,Gimanez染色呈红色,也可用Warthin-Starry染色。杆菌样巴尔通体的培养物有1~10根单端鞭毛,长3~10μm;也有少数菌体可同时具有次极端或侧鞭毛。初分离的汉赛巴尔通体有菌毛,传代后则失去菌毛。在杆菌样巴尔通体和汉赛巴尔通体中均发现噬菌体,其头部呈20面体,直径约40nm,包装含宿主菌染色体DNA 14kb。
巴尔通体可在血琼脂或巧克力、活性炭-酵母浸液琼脂,以及脑心浸液或胰化大豆血琼脂、心浸液琼脂上培养。初次分离常需2周~5周才长出菌落,传代后生长加快。汉赛巴尔通体初代分离菌落大小一致,为灰色、凸起、粗糙并嵌入琼脂内,传代后多呈光滑黏稠状。而五日热巴尔通体常为大小不一、光滑、扁平、有光泽、不透明、不致琼脂凹入的菌落。液体培养基如嗜血杆菌试验培养基(HTM肉汤)、含氮化血红蛋白的改良组织培养基均可使巴尔通体较快生长。
巴尔通体引起的疾病各地报告基本都是散发,动物和人普遍易感,且感染发病后无明显的持久免疫力。动物巴尔通体属(Bartonella)包括11个种,证明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巴尔通体有五日热巴尔通体(B.quintana)、汉赛巴尔通体(B.henselae)、伊丽莎白巴尔通体(B.elizabe-thae)、克氏巴尔通体(B.clarridgeiae)和杆菌样巴尔通体(B.bacilliformis),其中以杆菌样和汉赛巴尔通体较常见。
吸血节肢动物是巴尔通体传播扩散的主要媒介。作为巴尔通体的宿主吸血节肢动物,既可在同种动物间传播巴尔通体,也可在异种动物包括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传播方式通常包括吸食血液与排泄粪便等污染物等方式扩散。当然偶尔也可通过不消毒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途径感染。无疑,环境污染、不经常消毒和不杀虫灭鼠等是巴尔通体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
巴尔通体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热带地域和温暖季节的啮齿动物、吸血节肢动物等活动频繁时期感染、传播、发病的较多。此外,灾荒、战争、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卫生恶劣等也是巴尔通体病发生、暴发、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试验表明,巴尔通体吸附单层培养细胞,致细胞膜损伤,侵入、促细胞增生和新血管发生等与病原体结构、组分等作用密切相关。
从组织学病变上可将巴尔通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分为三大类:血管增生性疾病、肉芽肿性疾病及以菌血症为特点的血管内病变。血管增生性疾病包括杆菌性血管瘤病和紫癜、秘鲁疣,前者主要由汉赛巴尔通体或五日热巴尔通体感染所致,后者主要为杆菌性巴尔通体感染后的主要特征。肉芽肿性疾病的典型代表是猫抓病,主要由汉赛巴尔通体感染所致,该病主要以淋巴结受累为特点,可致全身性的并发症。巴尔通体菌血症可见于任一类型的巴尔通体病,在此主要指以菌血症为主要表现的巴尔通体病,包括战壕热(由五日热巴尔通体感染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由汉赛巴尔通体,五日热巴尔通体,伊莉莎白巴尔通体,万森巴尔通体及科勒巴尔通体感染所致)及Oroya热(由杆菌性巴尔通体感染所致)。
巴尔通体感染可导致三种病理学改变
1.血管增生性病变
由B.henselae或B.quintana引起的杆菌性血管瘤病(bacillary angiomatosis,BA)和紫癜及B.bacilliformis感染引起的慢性病变秘鲁疣。杆菌性血管瘤病的皮肤病灶与卡波西肉瘤大体相似。
2.血管内膜病变伴原发性菌血症
各型巴尔通体病均可出现菌血症,但应首先考虑以菌血症为主要表现的血管内膜病变,如战壕热(由B.quintana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奥罗亚热(由B.bacilliformis引起)。
3.肉芽肿性病变
B.henselae亦可引起肉芽肿性病变,如CSD,其原发表现为淋巴结炎,但有时可伴全身症状。
宿主的免疫状态在巴尔通体感染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如B.henselae通常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引起杆菌性血管瘤病,而在免疫正常的患者中引起CSD。不同的巴尔通体种及株有不同的致病性,引起宿主不同的应答。B.quintana和B.henselae均可引起杆菌性血管瘤病的皮肤病灶,但B.quintana更易造成皮下或骨的病灶,而B.henselae特异性引起肝、脾及淋巴结病灶。
不同巴尔通体菌株感染后组织的易嗜性、致病性及引起的宿主免疫反应均不相同,如五日热巴尔通体及汉赛巴尔通体均可导致杆菌性血管瘤病的皮肤改变,但前者还更易累及皮下组织及骨骼,而后者几乎是唯一可致肝、脾、淋巴结损害的巴尔通体。另外,宿主的免疫状态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在免疫力受损的人群感染汉赛巴尔通体后往往以杆菌性血管瘤病常见,而在免疫力健全的人群多发生猫抓病。
1.血液化验
可见红细胞急速下降,常在4~5天内由正常值降至1.0×1012/L,为正常色素巨细胞型贫血,可见有核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和嗜碱性点彩,白细胞可有轻度增加并伴核左移,血液中含有大量病原体,涂片染色可显示90%红细胞被侵犯。
2.病原体培养
带菌者应作血液培养才能明确,培养基应加5%脱纤维蛋白人血或10%新鲜兔血清和0.5%兔血红蛋白,最适温度为28℃,培养7~10天后可见小菌落加以鉴定,对秘鲁疣可取组织标本作吉姆萨染色,发现病原体即可诊断。
3.其他检查
近来采用血清免疫学检查,如荧光抗体,间接血凝及酶联免疫试验等对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断也有帮助。
1.药物治疗
多种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及链霉素等对杆菌状巴通体均有抗菌作用。对急性杆菌状巴通体感染,氯霉素为首选药物,因其对常见并发症沙门菌感染也有效。一般在服药2天后发热即可消退,病情也随着迅速好转。
虽然体外B.henselae对很多抗菌药物如复方SMZ、多西环素、红霉素及其衍生物、氨基糖甙类、利福平、环丙沙星等敏感或高敏感,但一般病例尚无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对重症病例如高热者、伴发脑炎者及免疫缺陷者宜采用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利福平或红霉素与氨基糖甙类的联合治疗,疗程7天或更长。
2.手术疗法
淋巴结肿大1年以上未见缩小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摘除。淋巴结化脓时可穿刺吸脓以减轻症状,必要时2~3天后重复进行,不宜切开引流。
3.其他疗法
该病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巴尔通体在体外对抗生素高度敏感,但仅氨基糖苷类对巴尔通体有杀灭作用。严重贫血者可输血。
目前尚无疫苗研制成功。该病的预防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因此,需要对巴尔通体感染者进行彻底治疗和管理以控制疾病的传播。首先应经常全面地杀虫灭鼠,消除鼠类和吸血节肢动物的滋生。对豢养宠物(特别是猫、狗和兔等)的家庭需特别注意宠物及环境卫生,避免被动物抓咬伤等。其次对有风湿性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需注意口腔卫生,及时处理各种感染病灶,施行手术或器械检查前应给予抗生素。此外,巴尔通体感染的患者大部分是一些社会弱势人群,如吸毒者、慢性酗酒者、流浪人群、HIV阳性患者、无家可归和卫生条件差的人群,需提高人群免疫力以及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另外,加强城市流浪人员的管理,消灭巴尔通体传播媒介白蛉和虱,对于控制人巴尔通体感染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