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almonellosis
沙门菌病(salmonellosis)是指由非伤寒沙门菌(non-typhoidal Salmonella,NTS)所引起的感染或疾病的统称。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基本上仅引起人自然感染后发病,乙型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虽存在于动物,但主要引起人的肠热症。绝大部分沙门菌病是人兽共患病,人类通过摄入被污染的动物性食品和接触带菌动物而感染,主要引起食物中毒,动物则经常引起败血症和母畜的流产。沙门菌病临床表现复杂,可分为胃肠炎型、类伤寒型、败血症型、局部化脓感染型,亦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
非伤寒沙门菌属肠杆菌科、沙门菌属(Salmonella),革兰染色阴性,为两端钝圆的短杆菌,大小为(0.7~1.5)μm×(2~5)μm,无荚膜,一般不产生芽胞,除鸡白痢沙门菌和鸡伤寒沙门菌外都具有周鞭毛,运动相当活跃,大多数具有菌毛,能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或凝集豚鼠红细胞。一些沙门菌含有携带耐药因子的遗传质粒,给治疗带来困难。
沙门菌有复杂的抗原结构,一般分为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3种。按O抗原成分,分为A~Z、51~63、65~67共42个血清群,引起人类疾病的大多属A、B、C1、C2、D、E群。大多数仅引起家畜、鼠类和禽类等动物的疾病,有时也可污染人类的食物而引起食物中毒。总体上,沙门菌中超过60%的已鉴定菌株和几乎所有能引起人兽共患疾病的血清型都属于肠道亚种,少数菌株如亚利桑那亚种偶尔引起人类系统性感染。
绝大多数菌株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经37℃培养18~24小时后,菌落呈圆形、光滑、半透明。在肠道选择培养基上为乳糖不发酵菌落。沙门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水及肉类食物中可生存几个月,对热抵抗力不强,55℃作用1小时或60℃作用15~30分钟即被杀灭。
1.传染源
沙门菌主要以动物为宿主,主要传染源是家禽、家畜,其次是鼠类和其他野生动物。进食被病菌污染而未煮透的食品(如肉类、内脏、蛋类、奶类)等即可引起感染。患者及无症状带菌者亦可作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食物传播是引起人类沙门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水源传播通过动物和人的粪便污染水源,饮用污染水后发生感染。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用具接触也可致沙门菌传播,此种传播方式在医院内多见。另外,被携带沙门菌的苍蝇、老鼠、蟑螂等媒介污染的食物也可传播本病。
病畜和带菌动物可由粪便、尿、乳汁、羊水等排出病菌,污染饲料和饮用水,经消化道引起动物感染。
3.易感性
人群对沙门菌普遍易感,感染后结果与菌种毒力及宿主免疫状态有关,病后免疫力不强,可反复感染。婴幼儿和严重慢性病患者对沙门菌特别易感,尤其1岁以内婴幼儿因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易被感染。
沙门菌经口腔进入人体内,在肠道中繁殖引起黏膜炎症,导致局部微绒毛变性、黏膜固有层充血、水肿和点状出血等炎症反应,分泌物增加,肠蠕动增快,产生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如沙门菌直接侵犯肠内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经淋巴管可达肠系膜淋巴结及其淋巴组织,并大量繁殖,可发生类伤寒型表现。细菌偶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及局部化脓性感染灶。
沙门菌侵入机体后发病与否取决于细菌的型别、数量、毒力及机体的免疫状态。各型沙门菌的致病力差别明显,如鸭沙门菌常引起无症状感染,猪霍乱沙门菌常引起败血症和迁徙性病灶,鼠伤寒沙门菌多引起胃肠炎,甚至败血症。此外,机体的免疫状态对发病起着重要的作用,肝硬化、恶性肿瘤、胃部手术患者容易发生沙门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