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itted keratolysis
中文别名 :沟状跖部角化病;沟状跖部角质松解
英文别名
keratoma plantare sulcatum
概述
坑状角质松解症最先被称为沟状跖部角化病(keratoma plantare sulcatum),以后称为沟状跖部角质松解(keratolysis plantare sulcatum),主要由棒状杆菌引起。
患者往往是经常赤脚走路尤其足部多汗者,泥土中微生物容易侵入摩擦受损而潮湿的角质层。在组织切片中,可以查见坑壁及坑底有大量杆状或球状微生物排成分支的细丝。在37℃下厌氧培养于心脑浸出液琼脂,经48小时可长出无色小菌落。在扫描电镜下,可见微生物存在于角质细胞的表面及细胞之间。
病因学
浅表的皮肤感染使角质层出现无自觉症状的小坑,通常发生于足底,先被人认为角质层松解性放线菌类所致,现在认为棒状杆菌类是主要致病菌。
本病和潮湿有关,常出现于多雨的潮湿地区,赤脚走路尤其足底多汗者的足底,特别是常受摩擦的跖前部及足跟和趾蹼最易发生本病。在我国四川省患病率较高。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患者保持足部干燥及离开湿热环境后,即可逐渐自然痊愈。多种抗菌药如6%水杨酸12%苯甲酸软膏或5%甲醛溶液溶液都可有效。
作者
方洪元;齐蔓莉;邢卫斌;张秉新
来源
朱德生皮肤病学,第4版,978-7-117-20409-5,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