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diphtheria cutis
皮肤白喉是白喉棒状杆菌侵入皮肤而引起灰色假膜覆盖的溃疡,急性患者往往先患喉白喉或其他白喉,而慢性患者往往只有皮肤溃疡,有的伴有其他皮损。全身性症状轻微或没有,但部分患者发生白喉后麻痹等神经并发症,少数可并发心肌炎或致命的心脏传导阻滞。
病原体是白喉杆菌(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有横纹、颗粒及极体,是鼓槌形革兰阳性菌。由皮损取材,涂片后用亚甲蓝染色,可见鼓槌形棒状杆菌,应经培养分离才能证实为白喉杆菌。
皮肤白喉通常出现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罕见于温带而易疏忽及误诊,常由于鼻、咽或喉部已患白喉而自身感染,或是由于白喉杆菌经擦破或伤口侵入皮肤。健康的带菌者可成为媒介,从鼻或咽喉黏膜可以分离出白喉杆菌。白喉患者的口腔分泌物或污染的用品也可能间接传播本病。
白喉杆菌菌株的毒力未必一致,由慢性白喉溃疡分离出来的白喉杆菌几乎不产生毒素。人对毒素的免疫力也不相同,锡克(Schick)试验阳性是皮内注射白喉杆菌毒素处在5日内发生局部反应,表明受试人对白喉杆菌毒素缺乏免疫力。
溃疡边缘处棘细胞层肥厚,真皮有急性炎症浸润。溃疡浅部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及坏死细胞,大量白喉杆菌可被染出。
湿疹样损害的组织变化为非特殊炎症,含有白喉杆菌。
肌内注射白喉杆菌抗毒素迅速有效。在注射前,用1∶20白喉杆菌毒素稀释液0.05ml作皮内试验,以防肌注时对马血清过敏,皮试经30分钟后无反应,才可给予抗毒素,一次应注射5万U(2~10万U)。白喉杆菌抗毒素也可在损害附近作皮下注射,稀释液可涂于溃疡上,但未必有益。
白喉杆菌抗毒素只能消除毒素的活性而不能抑菌,应该同时应用抗生素,通常肌注青霉素200~400万U/d,共10天。对青霉素过敏时可改用红霉素,口服2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