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erysipelas
丹毒是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淋巴管和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可见红肿的成片炎症迅速出现及蔓延,特别常见于小腿、面部,可有水疱或大疱甚至发展成坏疽,同时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发生。
多由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少数由C型或G型溶血性链球菌导致。溶血性链球菌由细微的不易发现的皮肤黏膜微小破损侵入,可因擦破、抓破的轻微外伤甚至虫咬而诱发丹毒。有时,鼻腔、外耳道、耳下等处皮肤或黏膜的微细而难察觉的皲裂是细菌的入口,鼻窦或牙齿的链球菌感染灶或足趾、肛门附近的微小皲裂常是再发性丹毒多次复发的原因。足癣和鼻腔内的微小损伤是小腿和面部丹毒的主要诱因。
溶血性链球菌释放毒素而引起皮肤红肿及全身中毒症状,还可产生透明质酸酶及胶原酶而促使皮肤组织崩解而使病菌更易扩散,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易感性及免疫力的大小有关。其他如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皆为本病诱发因素。
表皮显著水肿,有时发生表皮下水疱或大疱,真皮水肿,血管扩张,中小动脉内皮肿胀,纤维蛋白变性。血管附近有淋巴细胞及大量中性粒细胞,在组织间隙和淋巴管内可查出革兰氏阳性的链球菌。淋巴管有增生的内皮细胞。
血液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增加。尿液可含蛋白和/或管型。
预防须及时治疗足癣,纠正挖鼻习惯。除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及对症状治疗外,要及时应用抗生素,通常应用大量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
再发性丹毒往往因多次复发而易引起慢性淋巴水肿,甚至象皮肿,应该及早治疗,不要过早停药。鼻窦、牙齿或扁桃体等处有感染灶、足趾有足癣或肛门附近有肛门裂时都应处理,继发的淋巴水肿也要治疗。
中医中药:以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为主要治疗原则,头面部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减;下肢可用萆薢渗湿汤加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