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folliculitis scleroticans nuchae
中文别名 :瘢痕疙瘩样毛囊炎
英文别名
folliculitis keloidalis
概述
颈后枕骨下方发生一种慢性深部毛囊炎,逐渐发展成瘢痕疙瘩状硬块,又称瘢痕疙瘩样毛囊炎、项部瘢痕疙瘩性痤疮、项部毛疮或头部乳头状皮炎(dermatitis papillaris capillitii)。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不清,曾认为是一种葡萄球菌性毛囊炎,但有人认为分离出的病原体可能只是继发现象。多半发生于中年以上的男性,可和颈后衣领摩擦、颈后痤疮及瘢痕体质有关,因此可能为一种假性毛囊炎。
解剖学与组织学
组织变化是毛囊及附近有炎性浸润,毛囊口常被皮脂物质堵塞,以后,含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肉芽组织逐渐形成,毛囊常被破坏,可有异物巨细胞反应及含有大量葡萄球菌和脓液的脓肿,结缔组织终于大量生成而呈瘢痕疙瘩状。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急性发炎时,内用抗生素及局部应用氯碘喹啉霜、糖皮质激素软膏、维A酸乳膏、硫黄-鱼石脂软膏或抗生素软膏,对慢性患者应用自身菌苗。葡萄球菌疫苗或葡萄球菌类毒素可能有益。对于硬块可按瘢痕疙瘩疗法,每月用曲安西龙等糖皮质激素类混悬剂注射入损害内1~2次,或是局部先施行冷冻疗法,在融解时作损害内注射,硬块很大时可施行切除及植皮术。
作者
方洪元;齐蔓莉;邢卫斌;张秉新
来源
朱德生皮肤病学,第4版,978-7-117-20409-5,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