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crub typhus
中文别名 :恙虫病;恙虫热;螨传斑疹伤寒
丛林斑疹伤寒由恙螨传播,又称为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恙虫热(tsutsugamushi fever)或螨传斑疹伤寒(mite-borne typhus),主要流行于亚洲太平洋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出现于我国华南一带,首先在广州发现,在桂林及福建也发现过少数患者。
恙螨叮咬处发生红色丘疹或丘疱疹,以后化脓坏死及结痂,1~2周以后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数日后斑疹或斑丘疹弥漫发生。病程为2~3周。
恙螨属(Trombicula)幼螨通常栖居于鼠或田鼠等啮齿动物体内,日本的赤虫(红恙螨,Trombicula akamashi)、新几内亚等地的地里恙螨(T.deliensis)及小恙螨(T.minor)、我国华南的沙虱(地里恙螨)在叮蜇人的皮肤时,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可经吻器传染给人,先在蜇处繁殖而引起恙虫病初疮,以后随血流散播而引起恙虫疹及发热等临床表现。
血液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或略低。50%的患者尿液内有蛋白、管型、白细胞及红细胞。在恙虫病初疮渗出液涂片中可查见立克次体,发热期的血液接种于豚鼠或小白鼠将使动物死亡并可分离出东方立克次体。发病1周后,变形杆菌交叉反应(Weil-Felix反应)中OXK凝集反应开始阳性,滴定度在1∶80以上,第四周时阳性率可达80%,以后为100%。
预防包括除草、杀虫、灭鼠,防避虫咬如涂搽酜酸甲酯霜等避虫药。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及氯霉素都有效,但氯霉素因其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不良反应,已被其他抗生素所代替。儿童与妊娠患者宜选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因其不易进入细胞内,治疗恙虫病无效。体温正常后应继续服药数日。症状处理包括卧床休息及应用镇静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