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猫抓病
猫抓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at-scratch disease

英文缩写
CSD
概述

猫抓病 (cat scratch disease)是巴尔通体 (Bartonella)经由猫抓伤或咬伤引起的以皮肤原发病变和局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一种自限性传染病。

病原学

目前证实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巴尔通体种类有:汉赛巴尔通体 (Bartonella henselae)、五日热巴尔通体 (Bartonella quintana)、杆菌样巴尔通体 (Bartonella bacilliformis) 及克氏巴尔通体 (Bartonella clarridgeiae)。猫抓病主要是由汉塞巴尔通体和克氏巴尔通体感染所致,其典型表现为原发性皮肤损害和淋巴结炎,病人以儿童多见,一般在2~3个月内自愈,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系统性并发症,比如肝脾大、脑病、结膜炎、骨髓炎等。尚有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慢性感染状态。

巴尔通体在分类上属变形菌纲、α-亚纲、根瘤菌目、巴尔通体科、巴尔通体属 (伯杰细菌分类手册,2004年版),包含有22个种和亚种,其中至少9种对人有致病性,另有13种仅从动物体内分离得到病原体。巴尔通体是一种细小球状、杆状或环状的多形性微生物,大小不一,球状菌直径在0.2~0.7μm,杆状菌大小约 (0.3~0.6)μm×(0.8~2)μm,革兰染色阴性,吉姆萨染色呈紫色或蓝色,Maechiavell染色呈红色。也有少数菌体可同时具有次极端或侧鞭毛,初分离的汉赛巴尔通体有菌毛,传代后则失去菌毛。巴尔通体生化反应不活泼,营养要求十分苛刻,嗜血性强,主要寄生在红细胞内,常用动物接种、鸡胚卵黄囊接种和细胞培养增殖。所有的巴尔通体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原代培养在血琼脂平板上需2~6周、平均21天的时间才能形成菌落,而且菌落形态是可变的,可从小、干、灰白色菌落到光滑、奶黄色菌落,若培养60天无生长可放弃培养。

流行病学

本病呈全球性分布,散发为主,我国大陆地区以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福建等东南部省市最多。据部分地区统计,发病率约1/10万~9.3/10万,全球每年发病人数超过4万例,男性多于女性。全年均可发病,但常见于秋、冬季。约90%的患者有猫的接触史。

1.传染源

为带菌的猫 (特别是身上带有跳蚤的小猫),约超过40%的猫有B.henselae菌存在。该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猫的口咽部,带菌期可超过12个月,尽管家猫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猫受感染后形成菌血症,来自感染猫身上的跳蚤可轻易地将B.henselae菌传染给没有感染的猫,从而在猫群中传播。

2.传播途径

人主要被猫 (少数可由狗、兔、猴等动物)在抓伤、咬伤、舌舔或接触猫产生的传染性排泄物后而传染。甚至约有25%的病例可无明显皮肤损伤史。由人到人的传播尚未见报道。虽有学者发现猫蚤可造成汉赛巴尔通体由猫至猫之间的传播,但由猫蚤叮咬造成本病从猫传播到人尚不能肯定。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高,重症感染较少见。约55%~87%的显性病例发生在18岁之前的儿童 (尤其是2~14岁),另有5%的病例可见到家庭聚集感染现象。一旦感染,感染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发病机制

巴尔通体进入人体后,可通过淋巴或血液系统进行播散,引起全身多系统损害,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巴尔通体的某些成分造成机体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机体感染汉赛巴尔通体后,产生的抗体可通过非经典补体激活途径作用于病原体,产生体液免疫。另外,树突细胞 (dentritic cell)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释放CXCL8趋化中性粒细胞聚集,还可释放CXCL13促进B细胞活化、单核细胞增生,引起猫抓病的病理改变和皮肤的变态反应。

在淋巴系统播散方面,推测病原体先随猫蚤的粪便侵入人体破损的皮肤,然后经淋巴管到达相应区域的引流淋巴结内,引起淋巴结的炎症反应。切除的受累淋巴结可呈不同程度肿大,切面为暗红色,有时可见针尖大的颗粒。特征性病变是微脓肿性肉芽肿形成,微脓肿由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的细胞碎片组成,随着病情发展,微脓肿周围的组织细胞转化为类上皮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形成微脓肿肉芽肿的特征性病变。用Warthin-Starry银染色,在病变的淋巴结内可看到其淋巴窦内和微脓肿周围的巨噬细胞内有被吞噬的细菌,呈黑色颗粒状。

而就血源性播散方面,据研究发现巴尔通体可定植在红细胞或内皮细胞上,从而一直在血液中存在。有学者认为通过在体外感染含有B.henselae的人CD34+祖细胞的试验表明,巴尔通体可以感染骨髓祖细胞,进而造成红细胞感染。骨髓祖细胞感染后,在红细胞上定植,将有效保存和传播病原体,保护其不受宿主免疫反应的影响,并通过血管转运到全身,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治疗效果。流行病学调查表明,Bartonella henselae和Bartonella clarridgeiae可以引起家猫和野生猫科动物的永久性血管内感染。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

血常规在疾病早期时提示白细胞计数减少,但淋巴结呈现化脓性改变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升高;血沉升高。

2.病原体涂片和培养

采集病变部位的皮损、肿大淋巴结、病变结膜等各部位标本,制作涂片,采用Warthin-Starry银染色,显微镜下检查巴尔通体。从患者血液、肿大的淋巴结分泌物、原发的皮损部位采集标本,进行巴尔通体培养,若培养出病原体则可确诊。但因巴尔通体培养要求高,在含鲜血或巧克力的培养基上,培养6周才可明确有无病原体。故鉴于组织培养的周期长、成功率低,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3.皮肤试验

取猫抓病患者的化脓性淋巴结病变组织中的脓液经过加热灭菌等制作为抗原。取上述抗原0.1ml给可疑患者在前臂掌侧皮肤进行皮内注射,48小时后观察患者注射点的红肿情况来判定患者的感染情况。若48小时出现直径≥5mm的硬结者为阳性,周围有30~40mm的水肿红晕。但对于早期感染 (4周内)患者的阳性诊断率较低,另外感染后皮肤试验阳性可持续10年以上。鉴于皮肤试验操作中伴有的潜在致病性已被废用。

4.血清抗体检测

采用免疫荧光抗体进行血清巴尔通体抗体检测,其效价≥1:64为阳性;或病程早期及4~6周两份血清抗体效价>4倍以上升高,也有诊断价值。免疫抗体检测方法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尤其对肝脾型猫抓病有诊断价值。也可用ELISA法或PCR法检测。

5.组织病理学检测

对原发皮损、淋巴结、肿大的肝脾、肺部或乳腺结节等病变部位取活组织性Warthin-Starry和Brown-Hopp组织染色或组织电镜等检查,发现坏死性肉芽肿及小脓肿等典型病变也有助于猫抓病的诊断。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病原菌治疗

一般认为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轻度和中度猫抓病 (局部淋巴结病)时可不予抗生素治疗。重度猫抓病患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首选庆大霉素及复方磺胺甲 唑 (SMZco),其他抗生素比如环丙沙星、利福平、阿奇霉素等也可选用。对于合并脑炎等重症猫抓病或有免疫缺陷基础的患者,应联合两种抗菌作用强的药物治疗。并且大多数文献报道抗生素使用不得短于2周,一般使用4周以上。

2.局部治疗及对症治疗

淋巴结化脓后可进行坏死组织的引流,若对液化的淋巴结手术切除,应予填塞引流并保持伤口开放,留待二期愈合。原发皮肤损害部位也可给予局部湿敷。发热明显时可给予退热等对症治疗。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预防猫抓病主要是不玩猫、犬,抓伤后立即用碘酊处理。主动或被动免疫预防尚未获得成功。

作者
方洪元;齐蔓莉;邢卫斌;张秉新
来源
新发传染病,第3版,978-7-117-26161-6
新发与再发自然疫源性疾病,第1版,978-7-117-23279-1
下一篇:丛林斑疹伤寒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