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颅内上皮样囊肿
颅内上皮样囊肿
基本信息

中文别名 :上皮样瘤;珍珠瘤;真性胆脂瘤

作者
鲍伟民;周憑
概述

又称上皮样瘤,珍珠瘤,真性胆脂瘤。它与中耳胆脂瘤不同,不是由于反复炎症所致上皮脱落形成,而系先天异位发生的。如果异位组织发生在胚胎早期(即神经沟封闭时),则囊肿多位于中线部;如发生在晚期(第二脑泡形成期),则囊肿多位于侧方。少数上皮样囊肿可为外伤造成,如通过实验性损伤或头部外伤后,将上皮组织植入颅内可形成上皮样囊肿。

本症男女发病率相仿,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多见,上海华山医院1994年的资料此年龄组占81%,高峰年龄在30~40岁。本囊肿较少见,一般统计占颅内肿瘤的 0.5%~1.8%,华山医院资料中占1.32%,在日本可高达2.2%。该囊肿大多单发,亦可多发,偶与皮样囊肿同时存在并伴有先天性畸形或异常,如耳后藏毛窦、脊柱裂等。颅内上皮样囊肿可位于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实质及脑室内等处,按起源部位好发于桥小脑角、鞍区、大脑半球、脑室内、四叠体区、小脑等处,约25%的囊肿可发生在颅骨板障或脊柱内。由于此囊肿的生物学特性,它可不局限于一处,常从它所起始的部位呈指状突出伸入邻近的脑池、沟裂,甚至可穿入脑实质而沿着神经纤维束生长。因此有时可广泛地从颅后窝生长到颅前窝等处。

病理学

囊肿的大体形态为色泽洁白带有珍珠光泽的块状肿物,呈不规则的小结节状,瘤壁薄而透明,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血供稀少,但深部囊肿壁常与较大的血管紧贴。囊肿与颅外组织可有瘘管或纤维束带相连。囊肿内排列为同心圆样,积聚有大量脱屑角化表皮细胞,呈白色微黄的干酪样或豆渣状物,内含胆固醇结晶。偶尔因继发感染而呈黄绿色或棕褐色黏稠物体,有脓臭味。囊肿内容物溢出可引起周围组织及脑膜的炎症反应。显微镜下可见囊肿壁外层为一层纤维结缔组织,内层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表面有角化层,偶尔见钙盐沉积。角化细胞不断脱落形成囊肿的内容物,呈层状排列并使瘤不断增长。极少数上皮细胞可发生间变,形成“鳞状细胞癌”。与囊肿相邻接的蛛网膜组织常呈纤维增生与玻璃样变。有时可见有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的浸润。与囊肿紧邻的脑组织可有胶质增生。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本病以手术切除为原则。要争取全切除,因为囊肿包膜是生长最活跃的部分。对那些与周围组织粘连较轻的囊肿,尤其是第四脑室的囊肿,可望作到全切除。而对囊肿与血管及其他重要结构粘连较紧者,许多作者认为全切除非明智之举,没有冒很大风险的必要,可留下一部分囊肿壁。但应清除囊肿内容物并避免溢出,同时保护好周围脑组织,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以防止和减少术后脑膜炎的发生。这些患者术后一般可长期缓解,有生之年不再引起症状。颅骨板障中的囊肿生长缓慢,而且小,对持续生长及有疼痛者应予全切除,这些囊肿偶有恶变可能。上皮样囊肿术后有约40%因囊肿内容物(胆固醇及脂肪酸)溢出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在脑室内囊肿或囊肿非全切除者更为常见。故有主张术中应用含氢化可的松的液体冲洗,术后3周内逐步停用激素,以减轻症状。对由脑膜反应引起的脑积水,可CT随访之。本囊肿的手术死亡率随着近代技术的进步,或许是更愿意作囊肿次全切除,已基本接近为零。

来源
实用外科学第4版(全2册),第4版,978-7-117-23988-2
下一篇:颅内皮样囊肿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