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颅后窝脑膜瘤
颅后窝脑膜瘤
概述

颅后窝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14%,占各种颅后窝脑瘤的7%,女性较多见,肿瘤绝大多数为球状,临床症状取决于病变部位,按肿瘤与脑膜黏着的部位可分为6组。

类型

1.小脑凸面脑膜瘤

附着于小脑表面的硬膜,占颅后窝脑膜瘤的10%。肿瘤常起源于横窦和乙状窦附近,或两静脉窦的交接处,可侵入静脉窦内,有时侵犯颅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小脑征,多以头痛起病伴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小脑征有眼球震颤,闭目难立,小脑步态和肢体共济失调等。脑神经症状仅见于晚期,且程度较轻,CT、MRI检查小脑处有均匀能增强块影,治疗是手术切除,效果较好。

2.小脑幕脑膜瘤

包括幕上型、幕下型和穿透型。幕上型比较少见。当肿瘤较大压迫视觉皮质可有视觉症状。本文所述的小脑幕下表面脑膜瘤包括幕下型和穿透型两种,各占颅后窝脑膜瘤的15%,肿瘤黏着点常在小脑幕的后半部接近横窦和窦汇,肿瘤可侵入静脉窦中,症状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大部分患者可见小脑征。脑神经症状出现较晚,如肿瘤有幕上结节可引起偏盲。大脑镰小脑幕汇合点的脑膜瘤直接压迫脑干,引起局灶症状,CT、MRI检查可见天幕区有均匀可增强的肿块。

3.桥小脑角脑膜瘤

是颅后窝脑膜瘤中最常见者,约占40%,肿瘤的附着点多在内耳道内侧,接近岩上窦,颅骨改变很少见,肿瘤多为球状。肿瘤和小脑、脑干以及脑神经的关系与听神经瘤相似,可出现患侧听力障碍,但前庭功能早期多正常,周围性面神经瘫痪、面部感觉障碍、吞咽发音困难、共济失调,对侧锥体束征等桥小脑综合征。脑膜瘤不一定先侵犯第Ⅷ脑神经,其症状发展过程不如听神经瘤有规律。CT、MRI检查示桥小脑角有均匀一致的可增强的影块,边界光滑,锐利,肿瘤可手术切除。华山医院1979~1989年桥小脑角脑膜瘤117例的肿瘤全切除80.5%,次全和大部切除率分别为18%和1.5%,手术死亡率2%。

4.斜坡脑膜瘤

约占颅后窝脑膜瘤的11%,肿瘤附着于斜坡,可偏于一侧,大多是球状。肿瘤压迫桥小脑,将之推向背侧和对侧,瘤组织可嵌入脑桥中,脑神经被推移牵张或包裹在瘤内。基底动脉常被推向对侧,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常有分支进入瘤中。毡状肿瘤占极少数,对脑干推移压迫较少,常将脑神经和颅底动脉包埋入瘤中。症状以脑神经障碍为主,三叉神经和听神经最常受累。颅内压增高症状,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都很常见。长束征并不多。头颅X线平片多无颅骨改变,椎动脉造影见基底动脉向背侧移位,或被推向对侧。CT、MRI示斜坡处有均匀的能增强的块影。手术比较困难且危险较大,难以做到肿瘤全切除,当颅内压增高时才有手术指征。华山医院70例岩斜脑膜瘤全切除率40.25%,次全和部分切除率分别为12.35%和48.4%,手术死亡率4.4%。

5.枕大孔脑膜瘤

占颅后窝脑膜瘤的1.4%,肿瘤的脑膜附着点常在延髓前方(54%),瘤向左侧或右侧生长,常呈球状,体积多较小,延髓和上颈髓常被肿瘤推移,脑桥不受影响。后组脑神经常受累,而较少影响上颈脊神经,患者表现颅颈交界部位病变的症状:枕下疼痛,上颈髓压迫,后组脑神经障碍,小脑症状,颅内压增高等。CT、MRI可见枕大孔区域有均匀一致可增强块影。肿瘤可手术切除,但因其位于延髓前方,手术比较困难。

6.第四脑室内脑膜瘤

甚属少见。肿瘤从脉络丛长出,并与之黏着。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脑积水,并见第四脑室症状如眼球震颤、呕吐、眩晕等,脑室造影有助于作出定位诊断。CT、MRI检查可见第四脑室内有均匀一致可增强块影,治疗用手术切除肿瘤,肿瘤与脑组织黏着不多,全切除可能性较大。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手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其他入路颅后窝脑膜瘤切除术。

2.术前栓塞。

3.残余肿瘤术后放射治疗。

作者
毛颖;周良辅
来源
神经外科学,第2版,978-7-117-14876-4
临床路径(合订本),第1版,978-7-117-15638-7
上一篇:侧脑室脑膜瘤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