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onvexity meningioma
大脑凸面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与颅底硬脑膜或硬脑膜窦无关系的脑膜瘤,可发生在大脑凸面硬脑膜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额顶叶交界处、冠状缝附近。大脑凸面脑膜瘤占脑膜瘤的15%。女性稍多于男性,为1.17∶1。
1.脑电图:脑电图检查曾经是凸面脑膜瘤的辅助诊断方法之一,近年来已被CT和MRI所代替。目前脑电图的作用在于手术前、后对病人癫痫状况的估价,以及应用抗癫痫药物的疗效评定。
2.X线平片:可能发现颅骨骨质针状增生、内板增厚或颅外骨性骨板。
3.CT和MRI:根据脑膜瘤的典型表现,对此病多可及时作出明确诊断。MRI可以准确反映大脑凸面脑膜瘤的大小、结构、邻近脑组织的水肿程度、肿瘤与重要脑血管的关系。MRI增强图像上,60%~70%的大脑凸面脑膜瘤其基底部硬脑膜会出现条形增强带,即“脑膜尾征”(dural tail),为脑膜瘤较为特异性的影像特点。目前认为,这一结构多数为反应性增高的结缔组织或血管组织,少数为肿瘤浸润,手术时应显露并切除,以达到全切肿瘤。
4.脑血管造影:对诊断大脑凸面脑膜瘤,脑血管造影并非必需。如手术前怀疑肿瘤与上矢状窦有关,需行脑血管造影或MRI加以证实。脑血管造影还可以了解肿瘤的血运情况和供血动脉的来源(颈内或颈外动脉)。
大脑凸面脑膜瘤手术全切后,复发率很低。手术后主要并发症是肢体功能障碍、癫痫和术区血肿。针对每个病人的病史、化验结果、影像学检查特点,综合判断手术的风险代价和对病人的益处,然后决定是否手术。手术前评估时,应考虑如何避免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开颅
(1)可将皮瓣及骨瓣一起翻开,也可钻孔后取下骨瓣;如颅骨被肿瘤侵犯并穿破,可咬除或用锉刀锉平被侵蚀部分;单纯颅骨内板受侵蚀,用颅钻磨除受累的内板。
(2)由颈外动脉供血的大脑凸面脑膜瘤,开颅翻开骨瓣是整个手术出血最多的阶段,应立即采用电凝、缝扎或沿肿瘤切开硬脑膜等方法止血。硬脑膜的出血多来自脑膜中动脉,因此于脑膜中动脉近端缝扎是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可避免广泛电灼硬脑膜导致收缩,影响缝合。
(3)用手指轻轻触摸硬脑膜可确定肿瘤的边界。环绕肿瘤外界剪开硬脑膜。肿瘤与硬脑膜的附着点如果较宽,可沿其四周切开,保留受累的硬脑膜与肿瘤粘连在一起,以便手术中牵拉;如附着点小,可采用马蹄形切口。应尽可能减少脑组织的外露。被肿瘤侵蚀的硬脑膜应去除,用人工硬脑膜或筋膜修补。
2.分离和切除肿瘤
(1)切除和暴露肿瘤可交替进行。
(2)在脑组织表面的蛛网膜与肿瘤之间逐渐分离,边分离边用棉条保护脑组织。肿瘤较小时可将肿瘤分离后完整切除。肿瘤较大时,可用超声吸引器(CUSA)将瘤内容逐渐吸除,然后再从瘤表面分离,以避免过度牵拉脑组织。有些软脑膜血管向肿瘤供血,可在分离肿瘤与瘤床之间电凝后剪断,并垫以棉条,直至肿瘤从脑内分离开。
(3)注意相邻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及功能区皮层的保护,必要时借助神经导航系统确定重要结构(如中央沟)的位置。
3.止血后关颅
(1)彻底止血后待血压恢复到手术前水平、手术野无活动性出血方可关颅。
(2)严密(不透水)缝合或修补硬脑膜,骨瓣复位固定,常规缝合头皮,在通常情况下可不必放置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