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Middle cranial fossa and parasellar meningioma
位于颅中窝的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6%。按肿瘤与脑膜的附着部位分为四种:①鞍旁脑膜瘤位于颅中窝的内侧部,影响海绵窦内结构,与床突型蝶骨嵴脑膜瘤的症状相似;②眶上裂脑膜瘤,位于颅中窝内侧,影响眶上裂结构,与小翼型蝶骨嵴脑膜瘤的症状相似;③岩尖脑膜瘤,位于颅中窝后内部,在三叉神经半月节窝附近。肿瘤来自半月节包膜,也称半月节脑膜瘤;④颅中窝外侧脑膜瘤。前三种合称鞍旁脑膜瘤,而把后一种单独称为颅中窝脑膜瘤,这几种脑膜瘤多为球状,但与硬脑膜粘连面积较大,且常与颅中窝内侧结构粘连,手术切除常较困难。岩尖脑膜瘤患者多属中年,起病时常有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异常,疼痛和感觉减退。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三叉神经运动功能减退。随后可有咀嚼肌群萎缩。当肿瘤压迫海绵窦时,可有眼肌麻痹、上睑下垂和单侧突眼。当侵入岩骨压迫耳咽管时,有耳鸣、听力障碍、内耳胀满感等。当侵入颅后窝时,引起桥小脑角、小脑和脑干症状。早期多无颅内压增高,因导水管或环池受压较晚。颅中窝脑膜瘤较少有局灶症状,可手术全切除。鞍旁脑膜瘤的手术难度较大,全切除机会较少。华山医院87例海绵窦脑膜瘤中原发海绵窦21例,继发海绵窦66例,后者指由邻近海绵窦区如蝶骨嵴、中颅底等的脑膜瘤侵入海绵窦。肿瘤全切、次全和大部切除率在上述两组中分别为57%和68%、29%和26%、14%和6%。两组均无手术死亡。
1.颅骨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的征象;颅骨局限性增生或破坏,病理性钙化。骨质增生是脑膜瘤的一种特征性表现,但颅底部的脑膜瘤在颅骨平片上多显示不清,仅表现为局部密度增高。因供应脑膜瘤的脑膜血管扩张可以显示动脉沟增宽和增多。肿瘤钙化表现为结节状、球状、片状、斑点状或放射状。
2.颅脑CT:肿瘤为均匀等密度或略高密度,肿瘤内部可有钙化,边缘光滑并与颅骨内板关系密切。颅骨内板可有局限性骨质增生和(或)破坏。增强扫描肿瘤强化。
3.MRI:多表现为信号均匀的等T1信号,少数为低信号;T2像为等信号或高信号,也可为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强化,肿瘤基底部脑膜可有尾征,肿瘤周围可有不同程度水肿带。肿瘤可有囊性变,但甚少见。
4.脑血管造影:对脑膜瘤不但能做出定位诊断,也有助于做出定性诊断。肿瘤邻近血管可发生受压移位,肿瘤多由多支血管供血,颈外动脉分支供血多见,同时可有颈内动脉分支供血。动脉分支扩张迂曲,产生多支细小的分支走向肿瘤表面,表现为丛状、毛刷状或喷射状。在动脉期出现“抱球状”征象,即肿瘤邻近动脉扩张并包绕在肿瘤周围。静脉期肿瘤呈“雪球状”染色,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有时可见透亮区,为肿瘤囊性变或坏死所致,这种致密影如果与静脉窦相连则可诊断为脑膜瘤。造影中对于有明显颈外动脉供血者,可用微粒等栓塞剂栓塞,以减少肿瘤血供,减少术中出血。
5.腰椎穿刺:肿瘤巨大或影响脑脊液循环的患者可有颅内压增高,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
6.PET:可作为检查手段之一,但非必需的检查手段。
7.脑电图:巨大的肿瘤压迫邻近脑组织,影响到局部血液循环时可出现改变。典型的脑电图改变为肿瘤区出现局限性低电压慢波,有时可出现棘波或其他癫痫波。
8.电测听和听觉诱发电位。
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者,应手术切除;肿瘤侵袭海绵窦者,手术全切除的机会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