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Ependymoma
研究发现在室管膜瘤(Ependymoma)中,50%以上有22号染色体片段的丢失,但尚未能明确所丢失片段上的基因序列。另有研究表明猴空泡病毒(SV40)与室管膜瘤的关系较为密切。
室管膜瘤的年发病率约0.2~0.8/10万,约占室管膜细胞肿瘤的3/4,占颅内肿瘤的1.2%~7.8%。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发病高峰年龄为5~15岁。男性稍多见,男女性别比约为1.2~1.5∶1。室管膜瘤以幕下好发,幕上室管膜瘤以成人多见。
室管膜瘤多位于脑室内,少部分可位于脑实质内及小脑脑桥角。肿瘤呈红色,分叶状,质地脆,血供一般较为丰富,边界清。幕上脑室内肿瘤基底较宽呈灰红色,有时有囊变。光镜下室管膜瘤形态不全一致,细胞中度增殖,核大,圆或椭圆形,核分裂象少见,可有钙化或坏死。低倍镜下肿瘤切面如“豹皮”样,为室管膜瘤诊断性标志之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GFAP、vimentin及fibronectin等呈阳性,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在室管膜瘤细胞核旁呈特征性的点状阳性表达。
头颅CT与MRI对室管膜瘤有诊断价值。肿瘤在CT平扫上呈边界清楚的稍高密度影,其中夹杂有低密度。瘤内常有高密度钙化表现,幕上肿瘤钙化与囊变较幕下肿瘤多见。部分幕上肿瘤位于脑实质内,周围脑组织呈轻度至中度水肿带。在MRI影像上,T1加权为低、等信号影,质子加权与T2加权呈高信号。注射增强剂后肿瘤呈中度至明显的强化影,部分为不规则强化。
手术是室管膜瘤的首选治疗,脑室内室管膜瘤术前可先置脑室外引流以降颅内压。
对于未能行肿瘤全切除的患者,术后应行放射治疗。无中枢神经系统播散的室管膜瘤,术后只针对瘤床行局部放疗;而对于经MRI或CSF检查证实有脊髓转移的患者,应行全脑全脊髓放疗。局部照射野设定是:远离室管膜腔的原发于颅内的室管膜瘤根据术前和术后的影像(通常用MRI的增强T1W和FLAIR/T2W)来限定颅内肿瘤的靶区范围,给予每次1.8~2Gy,照射总剂量54~59.4Gy。虽然缺乏临床随机研究的证据,但许多回顾性研究显示辅助放疗能够显著提高肿瘤控制率和生存率,5年生存率为33%~88%。对于间变性室管膜瘤,术后辅助放疗成为标准治疗。Rodríguez等对SEER数据库共2408例室管膜瘤病例做了分析,放射治疗之后的十年生存率达50%以上,显示未全切的室管膜瘤放射治疗有生存获益。
由于绝大多数为瘤床原位复发,成人患者术后化疗无显著效果,但对复发或幼儿不宜行放疗的患者,化疗仍不失为一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卡莫司汀、洛莫司汀、依托泊苷、环磷酰胺与顺铂等。5岁以下婴幼儿化疗可在术后2~4周开始,休息4周后开始下一疗程,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从而使患者可在5岁以后接受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