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脑血吸虫病
脑血吸虫病
作者
周良辅
概述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全世界约有2亿人遭受感染,是世界卫生组织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当血吸虫虫卵逸出门脉系统沉积于脑、脊髓等处,则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血吸虫病。本病的主要病变为虫卵肉芽肿,临床表现多样,随虫种、病期及虫卵沉积部位不同而异。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在菲律宾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的1200例患者中,脑血吸虫病的发病率为2%,寄生人体的血吸虫有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nicum)、曼氏血吸虫(S.mansoni)、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湄公血吸虫(S.Mekongi)和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5种,以前两者重要。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以脑型病变多见,在我国援外人员中偶有感染曼氏血吸虫者,则以脊髓病变为主。

病原学

血吸虫生活史经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虫6个阶段。虫卵随粪便入水后,在适宜的温度下孵出毛蚴侵入中间宿主淡水螺(日本血吸虫为钉螺),在螺内经胞蚴发育为尾蚴释放入水,当血吸虫的终宿主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接触疫水后,尾蚴可从皮肤或黏膜侵入宿主体内成为童虫,童虫随血流经肺、心等脏器进入门脉系统发育为成虫,开始合抱而交配产卵。其中日本血吸虫每天可产卵1000~3000枚,是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的10倍。

流行病学

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和中东的76个国家,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主要发病于长江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平原及以四川、云南两省为主的高原山区。传染源为患者和保虫宿主,人因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皮肤和黏膜是主要的入侵途径。饮用生水,尾蚴可从口腔黏膜侵入,清晨河岸草上的露水中也可有尾蚴,故赤足行走也可感染。人对血吸虫普遍易感,患者以农民、渔民为多,男性多于女性。感染后仅有部分免疫力,重复感染经常发生。

发病机制和病理

虫卵肉芽肿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曼氏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现认为是一种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由成熟虫卵中的毛蚴所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致敏T细胞,T细胞及其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在虫卵肉芽肿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参与作用的细胞因子有CD+T细胞亚型Th,细胞释放的IL-2和IFN-r,Th2细胞释放的IL-4、IL-5和IL-10,巨噬细胞释放的TNF-2和IL-1以及其他细胞因子。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在某些方面与曼氏血吸虫相似,但有许多独特之处:日本血吸虫虫卵量为曼氏血吸虫的10倍,虫卵多成簇地聚集在宿主组织内,而曼氏血吸虫虫卵则多单个沉着:急性期肉芽肿易液化呈脓肿样损害,浸润细胞多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在肉芽肿中可见较多的浆细胞。由于大量虫卵在组织内成堆沉积,故所形成的肉芽肿较大,其周围细胞浸润亦多。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液中循环免疫复合物与嗜异抗体的检出率甚高,故急性血吸虫病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反应的混合表现,而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的免疫反应则属于迟发性变态反应。

脑部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实变多见于顶叶与颞叶,主要分布在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周围组织可伴有胶质增生和轻度脑水肿。迄今为止,尸检与手术在脑静脉中未发现成虫,曼氏血吸虫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很少见,以压迫脊髓多见,而日本血吸虫则以脑型多见。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病原治疗

我国曾先后采用锑剂、呋喃丙胺、六氯对二甲苯与硝硫氰胺等药物治疗血吸虫病,但自1977年国内合成吡喹酮后,上述药物均已被吡喹酮替代。本药不但可以杀死成虫,尚可杀灭虫卵并抑制虫卵肉芽肿生长。吡喹酮剂量和疗程如下:①慢性血吸虫病:住院患者总剂量60mg/kg,体重以60kg为限,分2日4~6次餐间服。儿童体重<30kg者,总剂量70mg/kg。现场大规模治疗:轻、中度流行区用总剂量40mg/kg,一剂疗法;重流行区可用50mg/kg,1日等分2次,口服。②急性血吸虫病:成人总剂量为120mg/kg(儿童为140mg/kg),4~6日疗法,每日剂量分2~3次服,一般病例可给10mg/kg,每日3次,连服4日。③晚期血吸虫病:晚期病例多数伴有各种夹杂症。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慢性与晚期患者口服吡喹酮后,药物吸收慢、首关消除明显、排泄慢、生物半衰期延长,且药物可由门静脉经侧支循环直接进入体循环,故血药浓度明显增高。因而药物剂量宜适当减少。一般可按总剂量40mg/kg,1次或分2次服,1日服完。

本药的不良反应一般均轻微和短暂,不需要特殊处理,但有个别患者发生昏厥、精神失常、癫痫发作,因此对精神病及反复癫痫发作者,治疗应慎重并做好相应措施。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大的占位性肉芽肿,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可施行开颅手术切除;对脑部炎症水肿形成急性颅内压增高,有脑脊液循环阻塞或脑疝形成而脱水剂疗效不能持续或无效时,根据患者情况一侧或双侧颞肌减压术或脑室-腹腔引流术。术后一般仍需内科驱虫治疗。

3.对症治疗

应注意休息、加强支持治疗,有脑水肿、颅内高压表现者应以甘露醇脱水治疗,有癫痫发作者应用抗癫痫治疗以控制发作。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对流行区的患者进行普查,彻底治疗患者及病畜。

2.切断传播途径 应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在我国消灭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卫生宣教,避免接触疫水。

来源
实用外科学(全2册),第4版,978-7-117-23988-2
下一篇:脑肺吸虫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