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颅骨化脓性骨髓炎
颅骨化脓性骨髓炎
作者
周良辅
概述

颅骨化脓性骨髓炎大多数来自直接感染,如开放性颅骨骨折后感染、开颅或颅骨钻孔、颅骨牵引等术后感染,以及放疗、皮肤移植失败等使颅骨裸露而遭受的感染。少数来自邻近感染灶(如鼻窦炎、中耳炎、头皮脓肿等)和血源性感染(如败血症等)。

病理

根据病理形态,颅骨骨髓炎分为破坏性和增殖性两种。增殖性骨髓炎以局部骨质增生为主,因慢性炎症刺激骨膜所致。在感染的急性期,病变区有渗出性改变,骨髓腔内有渗出液和炎性细胞浸润。进入慢性期后,渗出性改变渐由修复性改变所替代,病变区出现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形成肉芽肿和致密的新骨。颅骨骨髓炎的蔓延途径有两条:一是沿板障血管,通过血栓性静脉炎向四周扩大;二是先引起邻近硬脑膜的血栓性静脉炎或头皮感染,然后再经导静脉蔓延到邻近的颅骨。前一种蔓延灶与原发病灶连接,后一种蔓延灶可与原发灶相隔离,形成多灶性的颅骨骨髓炎。儿童由于骨缝未愈合,颅缝内没有血管,能阻止感染蔓延到邻近颅骨,故病变多局限于一块颅骨。开颅骨瓣形成术后,骨髓炎也只影响骨瓣,骨窗邻近颅骨多不受累。由于板障内积聚的脓液侵蚀,颅骨板可被穿破,其中内板较外板易受侵蚀。外板穿破后可形成骨膜下脓肿,内板破坏则可并发硬脑膜外脓肿,甚至脑脓肿。由于骨膜在病变早期即被破坏,故颅骨化脓性骨髓炎的骨膜下新骨形成较少。此外,不像在长骨那样容易产生死骨,即使形成死骨也往往较小,这与颅骨及其附着的头皮具有充沛的血液供应等因素有关。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链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黏质沙雷菌等。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急性期先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待病变局限或局部蜂窝织炎消退后再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如有头皮下积脓,应及时切开排脓。病变转入慢性期,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彻底切除病变颅骨。虽可借助CT或头颅X线摄片来确定应切除的病灶范围,但更可靠的是手术时的判断。对有脓性分泌物,软而不出血的颅骨及死骨均应切除,直至见到出血的健康颅骨边缘为止。要注意不要遗漏与原发病灶不相连的继发病灶。如无硬脑膜下脓肿则严禁切开硬脑膜。手术切口内引流物置放与否视感染的急性程度而定。脓液应做革兰染色涂片、需氧和厌氧培养等。术后抗生素选用应根据革兰染色结果和/或细菌药敏试验决定。在急性感染征象消退后,至少还要应用4~6周,以减少骨髓炎不愈或复发的可能。小的颅骨缺损可不必处理,大的颅骨缺损(直径>3cm)如需修补,应在骨髓炎治愈1年以后。开颅术后骨瓣感染,可先局部应用抗生素灌洗,较长期的感染则要对局部失去活力的组织反复修剪,如上述处理无效或脓液分泌增多,应及时去除骨瓣。

来源
实用外科学(全2册),第4版,978-7-117-23988-2
下一篇:颅骨结核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