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后,部分患者在急性创伤恢复后,仍有许多自觉症状不能消除,但神经系统检查却无客观体征发现,甚至通过CT、MRI等检查亦无异常发现。这类患者多是轻度或中度脑损伤,伤后一般情况恢复好,但是有头痛、头晕等不适,迁延不愈,称之为脑外伤后综合征。
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仍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可能是在脑轻微器质性损伤的基础上,再加上患者的身心因素与社会因素而造成。颅脑损伤无论轻重都将引起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病理生理改变,这可能是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前提,但是,患者的身心因素、社会影响以及生活、工作的稳定都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可能是在脑轻微器质性损伤的基础上,加上患者的身心因素与社会因素而造成。颅脑损伤无论轻重可能将引起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病理生理改变,这是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前提。但是患者的身心因素、社会影响以及生活、工作的环境均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病理基础
轻型颅脑损伤显微镜下可见皮质神经细胞的坏死或缺失,以大脑皮质的浅层受伤最重,间质常不受损害。大脑白质内有广泛的轴突肿胀,可致轴突的断裂和退行性改变,但这种病理变化是可逆的。因此皮质神经细胞坏死的弥散性、轴索受损的可复性以及脑组织坏死的不完全性,是临床上大部分颅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得以康复的基础。额叶、颞叶、下丘脑的局限性和弥散性损伤与高级神经活动及精神状态密切相关。脑组织受到直接、间接暴力打击引起脑震荡外,常有颅底和中线结构区的剪切、扭转,致脑干的网状结构和额极、颞极受损,从而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精神症状。
(二)病理生理改变
轻型仅有暂时的生物化学及脑血灌注方面的变化,重型不仅造成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缺血、缺氧,而且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继之发生蛛网膜粘连,引起脑膜、神经根的刺激或轻度脑积水,此外头皮的外伤性神经瘤、颅内外小血管沟通、蛛网膜绒毛封闭、轴突断裂、脑白质或脑干内的微小出血、软化以及颅颈关节韧带或肌肉的损伤波及颈神经根,都可引发各种症状。血脑屏障的改变、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神经细胞的传导途径或传导功能紊乱、细胞分子结构的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活动下降等都是引发脑外伤后综合征的重要因素。
(三)心理和社会因素
这类患者往往在伤前或伤后曾经接受过不少错误的概念,导致对疾病和预后过度焦虑、悲观、疑病等,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躯体的微小变化及不适,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造成患者较重的精神负担。此外,患者的头外伤还常涉及纠纷、责任、赔偿或失业等社会心理因素,也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治疗采取综合性治疗手段。首先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稳定患者的心理;酌情采用中西药物对症治疗;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是必需的。总之,保持主观上的乐观情绪,社会生活和工作稳定,对症治疗及时有效,就能使患者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做到完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