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站长统计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颅骨骨髓炎
颅骨骨髓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skull osteomyelitis

作者
徐健;周范民;史玉泉
概述

颅骨骨髓炎(skull osteomyelitis)是累及颅骨骨髓、骨和骨膜的炎症。好发于青少年,以颅盖骨最常见,颅底骨相对少见。随着近代无菌术的推广及抗生素的应用,该病已很少见,只要诊断明确,及时正规治疗,预后良好。

病因学

颅骨骨髓炎常见的致病原因包括:①直接感染:头皮开放性损伤所致的颅骨直接被污染,或伤口感染经导血管蔓延至颅骨;是我国颅骨骨髓炎患者最常见的发病原因;②鼻源性:鼻窦炎尤其是额窦炎所致的局部颅骨骨髓炎,西方国家比较常见;③耳源性:中耳炎至局部骨髓炎;颅骨骨折累及中耳或乳突且这些部位本身存在慢性炎症;④血源性:由菌血症后发生的细菌栓子经血运转移至颅骨内;⑤原发性颅骨骨髓炎:无明确原因的颅骨骨髓炎;⑥特殊病原体感染所致的颅骨骨髓炎:比如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血行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而感染胎儿颅骨骨髓。

病原菌

在因鼻旁窦炎引起的颅骨骨髓炎中主要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5%~82%,可以是葡萄球菌单独感染亦可是混合性感染,耳源性感染病原菌常为铜绿假单胞菌,特别是在糖尿病或老年人中。此外尚有曲丝状真菌属(aspergillus),并可侵犯颅底骨引起颅底骨骨髓炎,开颅术后骨瓣感染和外伤后骨髓炎的病原菌80%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为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肠杆菌等。

病理生理

颅盖骨属于扁骨,由外板、板障和内板构成,各部分厚薄不均,顶结节处最厚,颞部最薄。外板、内板结构较为致密,板障结构较为疏松。板障中有板障静脉,分为额、颞前、颞后和枕部4组,相互吻合成网,并借静脉与颅内外结合。颅骨感染时,细菌容易在疏松的板障中滋养,并造成扩散。内板与脑膜外层结合紧密,内板病变可以刺激脑膜,有的患者会有头痛等脑膜刺激症状。颅底的骨质由于缺少板障层故单纯颅底骨髓炎极少见。

颅骨骨髓炎急性期表现为不同程度骨硬化伴有破坏区,可呈弥漫性,在骨硬化区内见有较小的斑点状或斑片状骨破坏。急性炎症期后,感染伤口可形成窦道或瘘管长期不能愈合,或呈假性愈合,但反复破溃,窦道和瘘管内有少量脓液,也可有小碎死骨排出。

若颅骨骨髓炎迁延不愈,可引起颅内并发症,比如硬膜外脓肿、硬膜下脓肿、蛛网膜下腔感染及脑脓肿,因此对颅骨骨髓炎应严加警惕,力求及时防治。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一)药物治疗

头皮开放性损伤所致颅骨骨髓炎患者急性期的治疗主要是头皮清创处理结合抗生素。抗生素使用通常先经验应用,若疗效不佳可根据局部病灶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来指导。切忌不恰当的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的耐药性或出现双重感染。国内报道颅骨骨髓炎主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偶可见伤寒菌及布杆菌等,国外报道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布兰汉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二)手术治疗

随着抗生素的应用,颅骨骨髓炎疗效较好,但并不能代替必要的外科处理。对于颅骨骨髓炎药物治疗不满意,或反复感染迁延不愈者需积极手术干预并结合抗生素治疗。首先应彻底清除病灶,包括死骨、异物、肉芽组织、瘘管以及周围不健康的颅骨。切口尽可能简单以减少组织损伤,并注意保持皮肤的供血良好。但手术野也应显露充分,以利彻底清除病灶,若无明显指征表明硬膜下有感染,则不应切开硬膜,避免感染扩散。最后切口中放置引流管,既便于局部注入抗生素,又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伤口用金属线或尼龙线全层缝合。全身抗生素的应用一般在炎症控制后2~3周。若同时合并硬脑膜外或硬脑膜下脓肿,在切除骨髓炎的病灶时应予清除。对脑脓肿伴有局部感染特别是全身情况较差者,宜先行穿刺抽脓减压,抗炎,消肿,以改善全身和局部抵抗力,若疗效不理想,则应考虑脑脓肿切除术。

预防

早期根治鼻旁窦炎、中耳乳突炎等原发感染病灶,对于防治本病有积极意义。

来源
实用颅脑创伤学,第1版,978-7-117-23192-3
神经外科学,第1版,978-7-117-09598-3
上一篇:多发性颅内血肿 下一篇:脑膜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