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动脉瘤可发生于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及其分支等部位,但股动脉和腘动脉为好发部位,占90%以上。发生在肢体的一侧或两侧,可为单发性或多发性,有时可同时伴有胸和(或)腹主动脉瘤。病因包括创伤、动脉硬化、感染、中层囊性变性、先天性及梅毒性等。
1.髂动脉瘤
不伴腹主动脉瘤病变的髂动脉瘤很少见,人群研究显示髂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0.03%。而在所有主髂动脉瘤中,局限于髂动脉的病变仅占0.6%。髂动脉瘤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5~16∶1),且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髂总动脉瘤占髂动脉瘤中的70%~90%,髂内和髂外动脉瘤占10%~30%,约50%患者为双侧发病。
髂动脉瘤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前多无临床症状。有时因髂动脉瘤对邻近组织脏器压迫,可出现尿路梗阻、血尿、髂静脉血栓形成、肠梗阻及下肢神经功能损害等症状。由于髂动脉瘤位于盆部,因此体格检查很难发现。很少情况下,较大的髂动脉瘤可通过直肠指诊发现。随着影像学检查的进步,髂动脉瘤的诊断率不断提高。
由于髂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较高(25%~57%),而择期手术的死亡率低于5%,因此目前建议对直径在3~4cm的孤立性髂动脉瘤,如果患者手术风险控制较好,应择期行手术治疗;如果动脉瘤直径>5cm,建议立即手术。
经腹膜外途径可显露髂动脉瘤,单侧髂动脉瘤可行动脉瘤切除及人工血管旁路。双侧髂动脉瘤或伴腹主动脉扩张的患者,可行主动脉-双侧髂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选择经腹途径较为适宜。髂内动脉瘤的治疗需要结扎动脉瘤流入道和流出道,并且缝扎瘤腔内反流的侧支血管。也可考虑人工血管重建血运,但是髂内动脉侧支较多,重建存在困难。双侧髂内动脉瘤或一侧髂内动脉瘤伴对侧髂内动脉闭塞的患者,测定远端髂内动脉反流压或髂动脉阻断后乙状结肠血供,对于盆腔血供的评估有所帮助,但是多数患者需要重建一侧髂内动脉。少数情况下,髂动脉瘤可破入相邻的直肠、膀胱或小肠。如果术野污染严重,则需结扎动脉并行解剖外旁路重建血运。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髂总动脉瘤或髂外动脉瘤已取得较好疗效,且手术创伤小、支架中远期通畅率高;髂内动脉瘤也可通过介入栓塞的方法进行治疗,或应用IBD支架、平行支架技术重建髂内动脉。腔内技术修复髂动脉瘤有望成为未来治疗的首选。
2.股动脉瘤
国人中股动脉瘤占周围动脉瘤的首位,而在欧美国家其发病率仅次于腘动脉瘤,居外周动脉瘤的第二位。根据股动脉瘤累及股动脉分叉的情况,将股动脉瘤分为两型,从而帮助制订手术方案。Ⅰ型股动脉瘤局限于股总动脉,而Ⅱ型股动脉瘤累及股总动脉和股深动脉。常见病因包括创伤、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退行性变,少见的病因还包括感染性动脉瘤、炎症性动脉瘤、白塞病及特发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也可导致股动脉瘤样扩张的改变。创伤性动脉瘤多发生于年轻患者,动脉退行性变导致的股动脉瘤主要发生于老年吸烟男性患者。
临床主要症状是在股三角区出现膨胀搏动性肿块,有时可听到收缩期杂音。患侧足背动脉搏动常减弱或消失,股动脉瘤破裂很罕见。较大直径的动脉瘤,可表现为局部的压迫症状,如压迫股静脉导致的下肢水肿或压迫股神经导致的下肢感觉异常。动脉瘤血栓形成、下肢动脉栓塞也可能发生,并与股动脉瘤直径大小和瘤体内附壁血栓有关。瘤体急性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股浅、股深动脉的闭塞,引起下肢远端严重缺血,发生率约为15%。远端动脉栓塞可能导致蓝趾综合征,发生率约为26%。
股动脉瘤可通过体格检查发现,但是仍有近1/3的患者存在漏诊。X线摄片有时可显示动脉瘤壁钙化阴影。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准确性较高,且可对瘤体直径进行测量,并可检查动脉瘤与股动脉分叉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瘤体内附壁血栓。如果发现股动脉瘤,应行超声检查以排除同时存在的主动脉瘤和腘动脉瘤。CTA和MRA对股动脉瘤的诊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股动脉瘤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年龄较大且手术风险较高的老年患者,可先予观察。如果股动脉瘤进一步增大或出现下肢动脉栓塞并发症,则需要手术。对于同时患有无症状主动脉瘤、股动脉瘤或腘动脉瘤的患者,手术治疗应分期进行,首先治疗风险最大的动脉瘤。
手术方案取决于动脉瘤的累及范围以及股深、股浅动脉的通畅度。可选择腹股沟部直切口,如果瘤体直径较大导致动脉瘤近心段控制困难,可采用单独的侧腹部切口经腹膜外途径控制髂外动脉,或直接切开腹股沟韧带向近心端延伸腹股沟切口,或从对侧股动脉放置髂外动脉阻断球囊控制出血。较小的Ⅰ型股动脉瘤可直接切除并行人工血管端-端吻合置换。而较大的Ⅰ型股动脉瘤可采用降落伞缝合法,吻合结束后人工血管应用瘤壁包裹。Ⅱ型股动脉瘤累及股动脉分叉,尤其是累及股深动脉的Ⅱ型股动脉瘤,原则上需要重建股深动脉。可采用人工血管置换股总动脉和股浅动脉起始段(端-端吻合),股深动脉再植于人工血管上(端-侧吻合)。对于孤立性的股浅动脉瘤,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3.腘动脉瘤
多数腘动脉瘤为退行性动脉瘤,与局部炎症和遗传因素均有关,最终导致血管壁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降解及动脉瘤形成。腘动脉窘迫综合征引起的反复慢性血管损伤,也可导致腘动脉瘤。腘动脉假性动脉瘤可由良性骨肿瘤的慢性损伤引起,如股骨远端干骺端的软骨瘤。穿透伤(如枪伤或刺伤)和医源性损伤(如介入操作或膝关节手术)都可导致腘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发生。
患者常在腘窝部感觉有一个搏动性肿块,有时可引起局部疼痛,膝关节伸屈活动受限制。如动脉瘤血栓形成,肿块搏动即消失,瘤体远侧动脉继发血栓导致肢体出现缺血症状。瘤体内血栓突然脱落时,可造成肢体远端血管急性栓塞,出现剧烈疼痛。动脉瘤无症状时可误诊为腘窝囊肿。对于主动脉瘤或股动脉瘤患者需要排除合并腘动脉瘤的可能,应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造影、CTA及MRA能进一步明确诊断腘动脉瘤。
远端动脉急性血栓栓塞,往往可导致下肢急性缺血症状,甚至可发展到肢端坏疽。因此,动脉瘤即使较小,增大缓慢,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一旦确诊,也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年龄超过70岁而腘动脉瘤直径小于2cm的患者,可暂行随访。术前应注意评估影响血管长期通畅性的各项因素,包括自体大隐静脉、下肢动脉流入道和流出道、近远端吻合口位置。腘动脉瘤结扎及旁路重建是腘动脉瘤治疗的金标准。其优点在于避免了术中分离可能造成的瘤体周围组织损伤(如腘静脉),但是腘动脉瘤引起的压迫症状未能通过手术解除。而且在侧支循环存在的情况下,腘动脉瘤仍存在进一步增大甚至破裂的可能。腘动脉瘤切除加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通常用于较大腘动脉瘤的治疗。需纵行切开腘动脉瘤,移除瘤体内的附壁血栓,缝扎瘤腔内的侧支血管,移植自体大隐静脉重建血运。
4.颈动脉瘤
颈动脉瘤是指颈总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瘤。颈总动脉瘤占30%,其次为颈内动脉瘤(15%)、颈外动脉瘤(7%)及分叉处动脉瘤(8%)。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创伤和感染。极少数是由医源性引起,如颈动脉内膜剥除术或颈动脉切开,自体静脉补片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颈动脉瘤的病变部位也与发病原因有关。损伤导致的颈动脉瘤常位于颈内动脉的高位颈段,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瘤常位于或邻近颈总动脉分叉部。
颅外颈动脉瘤的临床症状取决于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病因。较小的颈内动脉瘤可无临床症状,但多数颈动脉瘤(30%)查体可发现位于颈部下颌角下方的搏动性肿块,可伴有收缩期血管杂音。通常认为颈内动脉瘤向内朝咽部扁桃体窝突出,而颈总动脉瘤向外朝颈部突出,但这也取决于颈总动脉分叉位置的高低。疼痛是最常见的局部症状,文献报道发生率高达40%,包括颈部疼痛、眼眶后疼痛或搏动性头痛。颈动脉瘤压迫引起的症状包括吞咽困难、脑神经压迫和中枢神经功能异常,而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症状很少见。颅外颈动脉瘤需要与颈动脉扭曲、颈部肿瘤或淋巴结肿大、鳃裂囊肿及淋巴水囊肿相鉴别,超声多普勒、CTA、MRA或血管造影检查可帮助诊断。
虽然较小的颈动脉瘤长期随访显示破裂发生率很低,但是因局部压迫症状或神经系统症状,多数患者仍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预防颈动脉瘤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栓塞导致永久性的神经功能损害。动脉瘤切除及血管重建是较佳选择,瘤体包裹或瘤体切线切除等手术方式现在已很少采用。颈动脉瘤手术中常需短暂阻断颈总或颈内动脉血流,少数情况下需结扎颈总动脉。后者常会引起脑组织损害并发症,偏瘫发生率为25%~35%,高者可达70%。因此,术前用手指压迫颈总动脉锻炼试验(Matas试验)以了解脑部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如能压迫颈总动脉时间延长至15~20分钟,而无脑组织缺血症状出现,则术中短暂阻断颈内动脉血流就较安全。手术方式有下列几种:①对颈外动脉瘤,做动脉瘤切除,颈外动脉结扎术;②对颈总动脉瘤,做动脉瘤切除,如动脉缺损短,可做动脉端-端吻合;动脉缺损长,则采用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移植术;③对颈内动脉瘤,可做动脉瘤切除,如动脉缺损长,则采用自体静脉移植术。
由于颈动脉结扎后,动脉残端血栓形成并可向上蔓延至颅内眼动脉开口甚至累及Willis环,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很高(30%~60%),半数患者死亡。虽然较大的颈动脉瘤或累及颈内动脉远端的动脉瘤,可通过阻断球囊或下颌关节半脱位增加远端流出道的控制和显露,但接近颅底的颈内动脉瘤其远端控制及吻合重建仍存在很大难度,必要时只能选择颈动脉结扎治疗,术后需肝素抗凝7~10天。腔内介入栓塞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颈动脉瘤已有报道。
5.锁骨下动脉瘤
较少见。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退行性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或损伤、肌纤维发育不良、梅毒性动脉瘤、动脉中层囊性坏死或邻近的淋巴结结核对血管壁侵蚀等因素引起的锁骨下动脉瘤。锁骨下动脉插管可引起动脉医源性损伤,从而导致假性动脉瘤的发生。
主要症状有在锁骨上区或下区出现搏动性肿块,还包括动脉瘤急性扩张或破裂导致的胸颈肩部疼痛;动脉栓塞导致的上肢急性或慢性缺血;臂丛神经受压导致的上肢疼痛或神经功能异常;右侧喉返神经压迫导致的声音嘶哑;气管压迫导致的呼吸异常;椎动脉或右侧颈动脉逆向栓塞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动脉瘤破入肺尖引起的咯血等。检查时,在锁骨区可扪及膨胀、搏动性肿块,有时可闻及收缩期杂音,桡动脉搏动可减弱或消失。
体格检查所见的锁骨上窝搏动性肿块多为颈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扭曲。超声多普勒检查可鉴别动脉扭曲与动脉瘤。除锁骨上窝肿块外,体格检查还可能发现:锁骨上窝血管杂音;上肢动脉搏动消失;微栓塞导致的蓝指综合征;臂丛神经压迫导致的感觉运动异常;声带麻痹以及Horner征。超声多普勒或CTA检查可明确诊断,必要时还可行血管造影检查两侧椎动脉的通畅度。
虽然既往有单纯行锁骨下动脉瘤结扎而不重建的报道,但由于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近25%,因此目前建议近端及中段锁骨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应包括动脉瘤切除及血管重建。少数情况下也可考虑锁骨下动脉瘤近远端结扎,解剖外旁路重建血运。如果锁骨下动脉瘤累及椎动脉开口,则应在术中重建椎动脉血运,尤其是在对侧椎动脉发育不全或缺如的情况下。
治疗:①对较小的锁骨下动脉瘤,可采用锁骨上或锁骨下切口,必要时需切断锁骨以利显露,切除动脉瘤,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置入术;②对巨大锁骨下动脉瘤,宜采用胸骨正中劈开至第2或第3肋间横断的颈胸联合切口,切除动脉瘤,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置入术;③对锁骨下动脉瘤伴有周围紧密粘连的,则可将瘤的近、远端动脉结扎,切开动脉瘤,在瘤腔内缝扎锁骨下动脉的各分支开口,缝合瘤壁切口,或加做血管旁路移植术。锁骨下动脉瘤的腔内治疗已有报道,尤其适合于伴随疾病较多,传统手术风险较大的患者。锁骨下动脉的近端和中段较适合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但是锁骨下动脉的远端位于锁骨和第1肋骨之间,支架放置后容易受到外力压迫变形甚至断裂。右侧锁骨下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还有栓子碎屑脱落至右侧颈动脉系统导致脑卒中的风险。腔内修复术后存在支架受压变形、断裂以及支架内狭窄等可能,对于手术风险较小的患者,传统手术治疗应为首选。也有学者提出采用动脉瘤钢圈栓塞及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瘤。
6.腋动脉瘤
腋动脉瘤多数由钝性伤或穿刺伤所致,多见于年轻男性患者。腋杖导致动脉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腋动脉瘤,多见于老年患者。腋动脉假性动脉瘤常见于动脉穿刺伤的患者,也可见于肱骨骨折或肩关节前脱位的患者。由于腋动脉位置较深且侧支循环丰富,早期诊断存在困难。而动脉瘤破裂出血时,血液积于腋动脉鞘,臂丛神经受压可导致严重而持久的神经功能损害。多普勒超声、CTA或MRA检查可帮助诊断。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包括动脉瘤切除及自体大隐静脉重建血运,术中应注意防止臂丛神经损伤。腋动脉瘤的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治疗已有成功报道,手术风险较大的患者可尝试损伤较小的腔内治疗,但是长期疗效尚待证实。
如动脉瘤难于确诊时,可做B型超声波检查或诊断性穿刺,必要时也可做动脉造影检查。
周围动脉瘤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周围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应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局部解剖条件,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及有无并发感染等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可选用下列几种:①动脉瘤切除和动脉端-端吻合术;②动脉瘤切除和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移植术;③动脉瘤切线切除和动脉瘤壁修补术;④动脉瘤切除和近、远侧动脉结扎;⑤动脉瘤腔内旁路术;⑥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等。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技术原理等同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不适用于近关节处的动脉瘤。如动脉瘤并发感染时,动脉瘤近、远侧动脉结扎,瘤腔作切开引流,并用自体静脉经解剖外途径做旁路移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