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损伤,尤其大血管损伤,起病急骤、病情发展快。血管损伤导致患者出血和缺血。大量出血危及伤者生命,缺血导致组织和器官功能障碍。四肢血管损伤多于颈部、腹部和胸部。颈部血管损伤多伴神经损伤。腔内治疗为血管损伤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
血管损伤按致伤因素可以分成锐性、钝性和医源性血管损伤。锐性致伤力直接作用于血管壁,导致锐性血管损伤。钝性暴力作用于血管及其周围组织,造成钝性血管损伤。血管腔内诊断、治疗导致医源性损伤。混合性血管损伤,如爆震伤,既可以有锐性割裂,也可以有钝性血管损伤。
1.锐性损伤
如刀刺伤、弹片或玻璃瓶爆炸等致伤力割裂血管。分为外膜部分损伤、血管部分裂伤、血管完全断裂等。
2.钝性损伤
如高处坠落、车祸挤压、止血带或石膏包扎过紧等间接暴力致血管过度伸展、扭曲、撕裂。导致血管痉挛、内膜斑片,全层血管壁挫伤等。不同致伤力导致血栓形成的范围不同。常有远端继发性血栓。
3.医源性损伤
常见于血管腔内诊断和治疗,与选用器械不合适、操作粗暴等有关。损伤可以发生在穿刺部位,也可以在治疗的靶器官。以穿刺部位较常见。
致伤原因、作用力大小和作用部位不同,可以造成不同类型的血管损伤。同种类型血管损伤在不同部位可以导致不同临床结果。例如腘动脉血栓形成导致小腿坏疽。而腓动脉血栓形成一般不会造成严重临床结果。
1.动脉痉挛
钝性暴力刺激血管壁,血管中层平滑肌持续、强烈收缩,不一定伴有血管壁器质性改变。长时间严重痉挛导致肢体缺血坏疽。
2.轻微血管损伤
轻度血管外膜损伤或小内膜损伤斑片,不影响血流和远端组织血供。血管壁经过炎症修复,可以自愈。
3.血管断裂
分为血管部分断裂和完全断裂。血管部分断裂,出血不易自行停止。血管完全断裂,断端回缩,使出血停止,同时造成远端组织缺血或肿胀。动脉部分断裂时蜷曲内膜片或血栓覆盖破口,出血停止。由于动脉连续性尚存在,可扪及损伤动脉远端搏动,动脉损伤可能被掩盖。
4.血肿
血管穿孔、破裂后血液流向组织间隙,形成血肿。小血肿可以吸收。
5.血栓形成
断裂血管的近远端或钝性血管损伤导致血栓形成。急性血栓形成有利于止血,但造成远端组织缺血。腔内治疗导致血栓形成见于老年动脉硬化患者使用大号动脉穿刺针,造成内膜损伤或硬化的血管断裂,导致血管夹层、血栓形成等。单纯取栓不能解决问题,需要补片血管成形术或局部血管移植术。
6.动脉穿孔和破裂
超硬导丝、过大导鞘或不恰当的球囊扩张可以导致动脉穿孔、破裂。可置入带膜支架以修复破裂血管。
7.靶器官损伤
见于扩张后血管穿孔、夹层,导丝穿过肾实质等。采用手术或放入支架治疗。
8.血栓再通
常见静脉血栓形成。再通后遗留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造成静脉高压。后期发生静脉淤滞性溃疡。
9.动静脉瘘
相邻的动静脉壁损伤并形成通路,动脉血流入低压的静脉形成动静脉瘘。大瘘口不易自然愈合。动静脉瘘造成静脉系统迂曲、扩张,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流量大的动静脉瘘可引起心力衰竭。需置入带膜支架覆盖瘘口或行栓塞术。
10.假性动脉瘤
闭合间隙动脉破裂出血,动脉和周围组织间的压力平衡后,出血停止,形成搏动性血肿,并与动脉管腔相通,瘤壁不含血管壁三层结构,称假性动脉瘤。瘤内附壁血栓可致远端动脉缺血,瘤体也可破裂出血。假性动脉瘤如果瘤颈长、瘘口小,可以自然闭合,形成血肿。
血管损伤尤其是动脉损伤,一般应进行血供重建,以达到完美的治疗目的。血管损伤合并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复合伤,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有时需要结扎血管挽救患者生命。了解肢体损伤时可以结扎和不能结扎的血管对临床有较大现实意义。
锁骨下动脉约占血管外伤的1%~10%。由于颈、肩部的侧支循环丰富,结扎锁骨下动脉多数不会引起上肢坏死。腋动脉是肩关节网的主要承载动脉,重建时成功率较高,血供减少时对上肢功能影响大,一般应该重建,单纯结扎有约9%患者发生上肢坏死。肱动脉在上肢血管损伤中最常见,结扎后截肢率达30%,必须重建。结扎桡动脉或尺动脉对前臂血供影响小,尤其对肢体远端的桡动脉或尺动脉,结扎一支影响不大。但两支同时结扎,可引起约40%的手部坏死。
结扎髂总动脉可导致54%的下肢截肢率,结扎髂外动脉可导致47%的截肢率,必须重建。盆腔内侧支循环丰富,结扎一侧髂内动脉对盆腔脏器的血供影响不大。结扎股总动脉导致80%的下肢坏死,结扎股浅动脉导致50%的肢体坏死,必须重建。结扎股深动脉不引起肢体坏死。腘动脉是膝关节网的主要承载动脉,结扎导致70%的小腿坏死,必须重建。结扎胫后动脉截肢率14%,结扎胫前动脉截肢率9%,同时结扎上述两支动脉,截肢率上升至65%。单纯结扎腓动脉一般不引起小腿坏死。
结扎血管后肢体严重缺血的影响因素很多。侧支循环开放和建立的程度、软组织损伤程度、血压、酸中毒等诸多原因,都会影响结扎血管后的临床预后。作者治疗1例膝下腘动脉及其三分支损伤的病例,伴骨折、大量软组织损伤。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手术重建了腘动脉和胫腓干,胫后动脉和腓动脉畅通,未重建胫前动脉。术后患者足部血供良好,胫前肌群缺血坏死。分析原因,可能是小腿大量软组织损伤,腘动脉三分支的交通支大量破坏,虽有良好的胫后动脉和腓动脉血供,仍然导致胫前肌群的坏死。
贯彻“生命第一、功能第二”的抢救原则。预防和控制感染,注重整体救治。机体整体概念包括两层含义:抢救时的整体机体概念和患者自受伤到出院康复的时间整体概念。医院整体概念,即医院的硬件设备和技术力量能否满足抢救患者的需要。救治血管损伤包括急救止血、纠正休克、清创和血管重建。重建血管应无扭曲、无张力、无狭窄,内膜外翻,吻合口光整。
1.止血
避免在血泊中盲目钳夹,以免造成神经或血管的进一步损伤。常用止血方法:①手指压迫止血;②止血带压迫;③消毒敷料填塞压迫、绷带加压;④无损伤血管钳止血;⑤气囊导管止血。止血带应做好时间标记。在难以暴露和控制的部位,例如颅底,采用球囊压迫止血。根据不同部位,采用合适方法,快速止血。
2.纠正休克
建立通畅的补液通路,补液,配血,纠正酸中毒,监测生命体征等。怀疑下肢静脉损伤时,补液通路应建在上肢。配血前可输入乳酸林格溶液和代血浆。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时,不宜过度补液。适当的低血压对患者具有保护作用。手术止血是纠正休克的措施之一,不应单纯认为手术是纠正休克后的治疗手段。
3.预防感染
感染可导致血管重建失败,尤其使用人工血管时,更应注意预防感染。术前、术中和术后应用广谱抗生素,并肌注破伤风抗毒血清。预防和控制感染除合理使用抗生素外,还包括术前血管重建手术设计方案、术中完整的无菌概念和控制移植物感染的措施,包括移植物的输送、清创、污染创面的处理、引流管的放置等。预防和控制感染不能单独依靠使用抗生素。
4.控制损伤血管近远端
血管重建手术的基本原则是暴露损伤血管,首先暴露并控制损伤血管的近远端。腹部、颈部和肢体血管损伤可以延长切口暴露近远端。胸部血管损伤要选择恰当的手术切口,例如无名动脉损伤和降主动脉损伤采用的手术切口不同。不论采用何种切口,始终贯彻利于止血、利于控制近远端血供的原则。
5.清创
控制损伤血管近远端后,再进行血管清创。损伤血管两端应清创到正常内膜。合并热力损伤的血管部分裂伤,不应直接缝合。彻底清创并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进一步了解神经和其他组织是否损伤。血管吻合前用Fogarty导管取尽近、远端动脉内血栓。
6.评估损伤
选用何种血管修复手段,不仅取决于血管损伤的程度,更取决于患者当时的生理状态。患者大量出血很快进入低体温-凝血障碍-酸中毒的恶性循环。不及时控制这种恶性循环将很快导致患者死亡。果断采用灾害控制术,用最简单的方法控制出血。复杂费时的手术在患者生理状态稳定后再进行,也可以延期修复。
7.腔内临时转流管
转流管放置在损伤血管中,维持远端组织血供。选择合适长度和粗细的颈动脉转流管、气管导管或静脉插管等作为临时转流管。临时转流管一般可以维持通畅24小时,血流大约是正常血流的50%,保持肢体的最低组织血供。
8.简单和复杂血管修复方法
简单的血管修复方法包括血管结扎、侧壁缝合或置入血管转流管。复杂方法包括血管补片成形术、端端吻合、应用移植物等。根据“生命第一、功能第二”的原则,采用合适的修复方法。
(1)横断血管直接吻合术:用于血管缺损长度小于2cm的损伤。吻合后如果有张力,应行间置血管移植术。
(2)血管侧壁缝合术:用于血管创口不超过其周径1/3者。修复后血管不应留有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狭窄。
(3)血管补片成形术:直接缝合血管可能造成血管狭窄时,采用血管补片。补片材料可用自体静脉或人工补片。
(4)血管移植术:根据血管损伤的部位和创面污染程度,采用自体血管或人工血管。
(5)解剖外血管旁路术:用于局部组织明显感染、或污染严重,术后创面感染的机会很大,并且没有可供使用的自体血管,血供又必须重建者。常用腋股、股股或远离创面的解剖外血管旁路术。
9.腔内治疗
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或非主干活动性出血,可采用经皮穿刺动脉栓塞治疗,栓塞材料可用不锈钢圈等。栓塞动静脉瘘时,栓塞材料应通过瘘口到达静脉端,以保持远端动脉血流通畅。大的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可植入带膜血管支架,直接堵住瘘口、修复血管损伤。对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尤其胸主动脉或其他解剖困难的部位,尽量创造条件采用栓塞术、支架植入术等腔内治疗措施。
1.是否有血管损伤 锐性血管损伤临床表现直观,钝性损伤临床早期诊断困难。分析致伤力的方向、大小,初步判断血管损伤的可能性。
2.明确损伤类型 是钝性损伤、锐性损伤还是医源性损伤。是单纯血管损伤还是复合伤。受伤史中有搏动性或喷射性出血提示动脉损伤,持续暗红色血液涌出提示静脉损伤。有时动脉完全断裂,血管弹性回缩,血栓形成,出血可以停止,但有出血史和(或)组织缺血。
3.判断血管损伤部位 根据受伤史和临床表现,合理采用节段性测压、彩超、CTA或MRA,必要时行动脉造影,判断血管损伤部位和程度。
4.合并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 血管损伤常有复合伤。表现出相应组织和器官的功能障碍。
5.评估生命体征 诊治过程中始终牢记“生命第一、功能第二”的抢救原则,动态评估生命体征。
6.紧急采取的辅助检查 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需要紧急手术,不应延误抢救时机。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方法。如怀疑髂内动脉损伤,可选择DSA检查,在动脉造影同时行动脉栓塞术。
7.决定创伤处理的优先级 优先处理影响患者生命的创伤。控制活动性出血,维持呼吸道通畅,处理张力性气胸。
8.思考评估所在医疗机构处理综合创伤的能力复杂创伤,需要多科医师的密切合作。思考所在医疗机构医疗团队、器械,是否需要申请外援等。
9.术中的思考 术中控制出血后,再次全面评估伤情,进行必要的复苏。思考下一步手术可能遇到的困难,合理安排手术人员。根据术中患者生理状况合理选用手术方案。如果患者生命不能耐受,及时行损伤控制术,包括用简单的方法控制出血、外置损伤的空腔脏器等。避免术中发生低体温-凝血障碍-酸中毒综合征。患者送进外科ICU,情况改善后,24小时或48小时后再次手术。
10.评估预后以及应该向患者或家属告知的情况患者生命风险、术后功能等,术前应与患者或家属充分沟通。术中重大情况变化和采取的措施,也应及时与家属沟通。